呼吸衰竭是各种原因致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的综合征,按动脉血气分Ⅰ型(低氧性)和Ⅱ型(高碳酸性),病因有气道、肺组织、肺血管、胸廓胸膜、神经肌肉病变等,病理生理涉及通气不足、弥散障碍等机制,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等,靠动脉血气分析诊断,治疗包括保持气道通畅、氧疗、增加通气量及治疗原发病和并发症,不同人群表现和治疗有差异,特殊人群需加强护理。
呼吸衰竭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肺通气和(或)换气功能严重障碍,使静息状态下亦不能维持足够的气体交换,导致低氧血症伴(或不伴)高碳酸血症,进而引起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和相应临床表现的综合征。
一、分类
(一)按动脉血气分析分类
1.Ⅰ型呼吸衰竭:即低氧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60mmHg,PaCO降低或正常。主要见于肺换气功能障碍疾病,如严重肺部感染性疾病、间质性肺疾病、急性肺栓塞等。
2.Ⅱ型呼吸衰竭:即高碳酸性呼吸衰竭,血气分析特点是PaO<60mmHg,同时伴有PaCO>50mmHg。多由肺泡通气不足引起,常见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等。
二、病因
(一)气道阻塞性病变
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异物阻塞等引起气道狭窄或阻塞,影响通气功能,导致呼吸衰竭。
(二)肺组织病变
肺炎、重度肺结核、肺气肿、弥漫性肺纤维化、肺水肿等,可影响肺的换气功能,导致气体交换障碍,引发呼吸衰竭。
(三)肺血管疾病
如肺栓塞、肺血管炎等,可减少肺血流量,影响气体交换,引起呼吸衰竭。
(四)胸廓与胸膜病变
严重的胸廓畸形、胸廓外伤、大量胸腔积液或气胸等,可影响胸廓的正常运动和肺的扩张,导致通气不足和(或)换气功能障碍,进而引发呼吸衰竭。
(五)神经肌肉疾病
如脑血管意外、颅脑外伤、脊髓灰质炎、重症肌无力等,可累及呼吸中枢或影响呼吸肌的功能,导致通气不足,引起呼吸衰竭。
三、病理生理
(一)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的发生机制
1.肺通气不足:肺泡通气量减少会引起PaO降低和PaCO升高,是Ⅱ型呼吸衰竭发生的主要机制。
2.弥散障碍:气体弥散速度取决于肺泡膜两侧的气体分压差、气体弥散系数、肺泡膜的面积和厚度等。当肺泡膜面积减少、厚度增加(如肺纤维化、肺泡水肿等)或弥散时间缩短(如运动时),可导致弥散障碍,主要引起PaO降低,即Ⅰ型呼吸衰竭。
3.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正常成人静息状态下,通气/血流比值约为0.8。比值增大(如肺栓塞)时,相当于无效腔通气增加;比值减小(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时,相当于发生了肺内动-静脉样分流,均可导致气体交换效率降低,引起PaO降低,多表现为Ⅰ型呼吸衰竭。
4.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肺内动-静脉解剖分流增加是指肺动脉的静脉血未经氧合直接流入肺静脉,常见于肺动-静脉瘘等,可导致严重的低氧血症,是顽固性低氧血症的原因之一。
四、临床表现
(一)呼吸困难
是呼吸衰竭最早出现的症状。轻者表现为呼吸频率增快;重者可出现呼吸困难,如点头样或提肩样呼吸。
(二)发绀
是缺氧的典型表现。当动脉血氧饱和度低于90%时,可在口唇、甲床等部位出现发绀;但在贫血等血红蛋白含量降低的患者中,发绀可能不明显。
(三)精神神经症状
急性呼吸衰竭可迅速出现精神错乱、狂躁、昏迷、抽搐等症状;慢性呼吸衰竭时,随着PaCO升高,可表现为先兴奋后抑制的现象,如失眠、烦躁不安,进而出现嗜睡、昏迷等肺性脑病的表现。
(四)循环系统症状
多数患者有心动过速;严重低氧血症、酸中毒时,可引起心肌损害,导致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心脏骤停等。
(五)消化和泌尿系统症状
严重呼吸衰竭时,可出现肝功能异常、消化道出血;也可出现肾功能不全等表现。
五、诊断
主要依据动脉血气分析,同时结合病史、临床表现等综合判断。动脉血气分析中PaO<60mmHg,伴或不伴PaCO>50mmHg,即可诊断为呼吸衰竭。
六、治疗原则
(一)保持呼吸道通畅
可通过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气管切开等)来保持气道通畅,改善通气。
(二)氧疗
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合理给氧。Ⅰ型呼吸衰竭可给予高浓度(>35%)吸氧;Ⅱ型呼吸衰竭应给予低浓度(<35%)持续吸氧,因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存在CO潴留,呼吸中枢对CO的敏感性降低,主要依靠低氧血症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呼吸,若给予高浓度吸氧,会迅速纠正低氧血症,解除低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导致呼吸抑制,使CO潴留进一步加重。
(三)增加通气量、改善CO潴留
可使用呼吸兴奋剂(如尼可刹米等),但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对于严重通气不足的患者,可能需要机械通气来辅助呼吸,改善通气和CO潴留情况。
(四)治疗原发病和防治并发症
积极治疗引起呼吸衰竭的原发病,如控制肺部感染、治疗COPD等;同时要注意防治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发生呼吸衰竭时,其表现和治疗可能会有所差异。例如,儿童发生呼吸衰竭时病情变化可能更为迅速,需要密切观察;老年人呼吸储备功能下降,更容易发生呼吸衰竭,且合并基础疾病的概率较高;有长期吸烟史的患者发生呼吸衰竭多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相关。在特殊人群护理中,要充分考虑其生理特点和基础疾病情况,加强呼吸道管理、密切监测生命体征等,以保障患者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