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栓塞是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致组织血液供应阻断的病理临床状态,常见类型为肺血栓栓塞,由下肢或盆腔静脉血栓脱落引起。发病机制与血栓形成基础(静脉血流淤滞、血管内皮损伤、血液高凝状态)及血栓脱落与栓塞过程相关。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咯血、晕厥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基础疾病等。诊断方法有血液检查(D-二聚体等)和影像学检查(肺动脉造影、CTPA、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治疗原则包括一般治疗、抗凝治疗、溶栓治疗、手术治疗等。
一、肺栓塞的定义
肺栓塞是指嵌塞物质进入肺动脉及其分支,阻断组织血液供应所引起的病理和临床状态。最常见的肺栓塞类型是肺血栓栓塞,通常是由于下肢或盆腔静脉血栓脱落,随血液循环到达肺动脉及其分支导致栓塞。
二、发病机制
1.血栓形成基础
静脉血流淤滞是重要因素,例如长期卧床的患者,下肢肌肉活动减少,静脉回流减慢,容易形成血栓。手术患者也是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人群,术后肢体活动受限,血液回流障碍。
血管内皮损伤,如创伤、感染等因素可损伤血管内皮,启动凝血机制,促进血栓形成。
血液高凝状态,某些疾病如恶性肿瘤患者,体内存在促凝物质,可使血液处于高凝状态,增加血栓形成风险;妊娠、口服避孕药等情况也可导致血液高凝。
2.血栓脱落与栓塞过程
当静脉内形成的血栓达到一定大小后,在某些诱因下,如突然用力、体位改变等,血栓从静脉壁上脱落,成为栓子。栓子随血流经右心进入肺动脉,若栓子较大,堵塞肺动脉主干或主要分支,可引起严重的血流动力学障碍;若栓子较小,可堵塞较小的肺动脉分支,影响局部肺组织的血流和气体交换。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最常见的症状,多为突然发生,程度可轻可重。有的患者表现为活动后气短,随着栓塞范围的扩大,呼吸困难可进行性加重。
胸痛也是常见症状,可表现为胸膜炎性胸痛或心绞痛样疼痛。胸膜炎性胸痛往往与呼吸有关,疼痛部位多在患侧胸部;心绞痛样疼痛则是由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引起,疼痛性质类似心绞痛,但一般持续时间较长。
咯血,多为小量咯血,大咯血较少见。
晕厥,可为肺栓塞的首发症状,多见于较大面积肺栓塞患者,是由于肺动脉主干或大分支堵塞,导致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脑供血不足引起。
2.体征
呼吸系统体征,可出现呼吸急促,频率加快;肺部可闻及哮鸣音和(或)细湿啰音,部分患者可伴有胸腔积液的体征。
循环系统体征,可出现心动过速,严重时可出现血压下降、休克等表现;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亢进或分裂。
四、危险因素
1.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增长,肺栓塞的发病率逐渐升高。老年人血管弹性下降,血液回流相对缓慢,且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糖尿病等,这些因素都增加了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从而使肺栓塞的发病风险增加。
2.性别因素
女性在妊娠、分娩、口服避孕药等特殊时期,体内激素水平变化可导致血液高凝状态,增加肺栓塞的发病风险。例如,妊娠晚期女性子宫增大,压迫下腔静脉,使静脉回流受阻,容易形成血栓;口服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成分可影响凝血因子水平,导致血液高凝。
3.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久坐,如长时间乘坐飞机、汽车等,可导致下肢静脉血流淤滞,增加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缺乏运动也是一个重要因素,运动可促进静脉回流,长期不运动则会使静脉回流减慢。
肥胖也是肺栓塞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患者体内脂肪堆积,可能影响血管内皮功能,并且容易出现静脉血流淤滞。
4.基础疾病因素
恶性肿瘤患者,肿瘤细胞可释放促凝物质,或肿瘤压迫血管导致静脉回流受阻,使肺栓塞的发病风险显著增加。
心脏病,尤其是心力衰竭患者,心脏泵血功能减弱,血液容易在静脉内淤积,增加血栓形成的机会。
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部病变影响肺循环,也可能成为肺栓塞的危险因素。
五、诊断方法
1.血液检查
D-二聚体检测,血浆D-二聚体水平升高对肺栓塞有一定的提示作用,但特异性不高。若D-二聚体正常,基本可排除急性肺栓塞;若升高,需结合临床其他表现进一步判断。例如,在急性肺栓塞患者中,D-二聚体往往明显升高,但深静脉血栓形成、感染、恶性肿瘤等情况也可导致D-二聚体升高。
其他血液指标,如凝血功能检查可了解患者的凝血状态,血常规可观察是否有感染等情况。
2.影像学检查
肺动脉造影,这是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可直接显示肺动脉及其分支的栓塞情况,但属于有创检查,临床应用相对受限。
胸部CT肺动脉造影(CTPA),是目前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无创检查方法,能够清晰显示肺动脉内的栓塞部位、范围等情况。
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是诊断肺栓塞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观察肺组织的通气和灌注情况来判断是否存在肺栓塞。
六、治疗原则
1.一般治疗
患者需卧床休息,避免用力排便等增加腹压的动作,以防止栓子进一步脱落。密切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如呼吸、心率、血压等。
2.抗凝治疗
使用抗凝药物防止血栓进一步形成和复发。常用的抗凝药物有肝素、低分子肝素、华法林等。抗凝治疗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药物剂量,密切监测凝血功能,以确保抗凝效果并避免出血等并发症。
3.溶栓治疗
对于大面积肺栓塞患者,若无溶栓禁忌证,可考虑溶栓治疗。溶栓药物可溶解血栓,恢复肺组织灌注。但溶栓治疗有出血的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4.手术治疗
对于少数情况严重、经积极内科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肺动脉血栓摘除术等,但手术风险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