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溢血患者康复先全面评估,包括多种方面且不同患者侧重点有别;康复治疗分早期干预(体位摆放、良肢位训练)、运动功能康复(被动、主动运动)、言语吞咽康复、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训练需注意安全第一、个性化循序渐进、多学科协作,各环节有具体要求及不同患者需适配调整。
脑溢血患者康复先全面评估,包括多种方面且不同患者侧重点有别;康复治疗分早期干预(体位摆放、良肢位训练)、运动功能康复(被动、主动运动)、言语吞咽康复、物理因子治疗等;康复训练需注意安全第一、个性化循序渐进、多学科协作,各环节有具体要求及不同患者需适配调整。
一、康复评估
脑溢血患者康复治疗前需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神经系统功能评估(如格拉斯哥昏迷评分、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等)、运动功能评估(如Fugl-Meyer评估量表评估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估(如Barthel指数评定患者自理能力)等,通过评估明确患者的功能障碍程度及康复潜力,为制定个性化康复方案提供依据。不同年龄、性别患者的康复评估指标侧重点可能略有不同,例如老年患者可能更关注平衡功能和跌倒风险评估,女性患者需考虑妊娠、更年期等对康复的潜在影响,有特定病史的患者则要结合病史调整评估内容。
二、康复治疗方法
(一)早期康复干预
1.体位摆放
发病早期应注意正确的体位摆放,如仰卧位时,头部抬高15°-30°,患侧肩部用垫枕垫高,上肢保持外展、外旋,肘关节伸展,腕关节背伸;患侧臀部及大腿下垫枕,防止患侧下肢外旋,膝关节微屈。对于有认知障碍或昏迷患者,定时翻身预防压疮,一般每2小时翻身1次,翻身时注意保护头部,避免加重脑损伤。不同年龄患者的体位摆放需考虑其皮肤耐受性等情况,儿童皮肤娇嫩,翻身时动作更要轻柔。
2.良肢位训练
良肢位训练有助于预防痉挛模式的出现。如患侧卧位时,头部用枕头舒适支撑,患侧上肢前伸,肩关节屈曲约90°,肘关节伸展,手指伸展;患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微屈,健侧下肢髋关节、膝关节屈曲,置于前面垫枕上。对于有语言障碍或交流困难的患者,良肢位训练时需有家属或康复人员在旁辅助指导,确保正确实施。
(二)运动功能康复
1.被动运动
在患者早期运动功能尚未恢复时,进行被动运动。被动运动可维持关节活动度,预防关节挛缩和肌肉萎缩。如被动活动肩关节、肘关节、腕关节、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等,每个关节活动3-5次,每个方向活动10-15次,每日2-3次。对于老年患者,被动运动时要注意力度适中,避免造成关节损伤;对于儿童患者,更要轻柔操作,防止影响骨骼发育。
2.主动运动
当患者病情稳定后,逐渐引导患者进行主动运动。从助力运动开始,如患者可尝试抬起上肢时,给予适当助力帮助完成动作,逐渐过渡到主动运动。例如让患者进行坐起训练、站位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在进行步行训练时,可借助助行器等辅助器具,逐步提高患者的步行能力。对于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在进行主动运动时要注意监测血压,避免血压过高导致病情反复。
(三)言语吞咽康复
1.言语康复
如果患者存在言语障碍,需进行言语康复训练。包括发音训练、语言理解训练、复述训练等。对于失语症患者,可采用刺激法、手势语等方法进行训练。如让患者从简单的单字发音开始,逐渐过渡到词语、句子的表达。对于有认知障碍同时伴有言语障碍的患者,康复训练需要更耐心和细致的引导。
2.吞咽康复
脑溢血患者常合并吞咽功能障碍,需进行吞咽康复。早期可进行吞咽功能评估,如洼田饮水试验。然后进行吞咽训练,包括口腔感觉训练(用棉签轻触患者口腔黏膜、舌面等部位,刺激感觉)、吞咽肌群训练(如进行口唇闭合、舌的前伸后缩等运动训练)。对于吞咽困难较严重的患者,可能需要通过鼻饲等方式保证营养摄入,待吞咽功能改善后再逐渐过渡到经口进食。
(四)物理因子治疗
1.电刺激疗法
可以采用神经肌肉电刺激疗法,通过电极片对患侧肌肉进行刺激,促进肌肉收缩,防止肌肉萎缩,同时改善神经肌肉的兴奋性。例如应用低频电刺激仪对偏瘫侧的肢体肌肉进行刺激,每次治疗20-30分钟,每周3-5次。不同患者对电刺激的耐受程度不同,治疗时需根据患者反应调整参数。
2.经颅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是一种非侵入性的神经调控技术,可用于促进脑功能的恢复。通过特定频率的磁脉冲刺激大脑皮层,调节神经功能。对于脑溢血后存在神经功能缺损的患者,经颅磁刺激可能有助于改善运动、认知等功能,但需要在专业人员操作下进行,根据患者病情选择合适的刺激参数和治疗方案。
三、康复训练的注意事项
1.安全第一
在康复训练过程中,要确保患者的安全。如进行步行训练时,要有专人保护,防止跌倒;进行体位转换时,动作要缓慢平稳,避免引起血压波动过大。对于有癫痫病史的脑溢血患者,康复训练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癫痫发作先兆,一旦出现异常及时处理。
2.个性化与循序渐进
康复训练方案要遵循个性化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康复进展等调整训练内容和强度。同时要循序渐进,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适当增加强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患者疲劳或损伤。例如运动功能训练要根据患者肌力恢复情况逐步增加训练难度和负荷。
3.多学科协作
脑溢血康复治疗需要多学科协作,包括神经科医生、康复治疗师、护士、营养师等共同参与。神经科医生负责评估患者的神经系统状况和调整治疗方案,康复治疗师制定并实施具体的康复训练计划,护士协助进行患者的日常护理和康复训练中的监测,营养师根据患者情况制定合理的营养方案,保证患者康复期间的营养需求。对于合并多种基础疾病的患者,多学科协作能更好地综合管理患者的康复过程,提高康复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