浸润性导管癌是乳腺癌常见类型,发病与基因、内分泌、生活方式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有乳房肿块、外观改变、乳头改变等,诊断靠影像学和病理学检查,治疗包括手术、辅助的化疗、放疗、内分泌治疗、靶向治疗等,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治疗后需长期随访。
一、发病机制
1.基因因素:一些基因的突变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相关,例如BRCA1和BRCA2基因突变,会显著增加患乳腺癌包括浸润性导管癌的风险。有家族乳腺癌病史的人群,由于遗传了这些突变基因,细胞的生长调控机制发生紊乱,更容易发生浸润性导管癌。
2.内分泌因素:雌激素和孕激素对乳腺上皮细胞有刺激作用,长期高水平的雌激素暴露会增加乳腺导管上皮细胞恶变的概率。育龄期女性如果月经初潮早、绝经晚,或者长期服用雌激素类药物等,会处于相对高雌激素环境,增加患浸润性导管癌风险;而男性由于体内雌激素相对较低,患浸润性导管癌的概率远低于女性,但并非完全不会发病。
3.生活方式因素:缺乏运动、高脂肪饮食等生活方式与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生有关。高脂肪饮食会导致体内雌激素水平升高,同时缺乏运动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调节,使得身体对癌细胞的监视和清除能力下降,从而增加浸润性导管癌的发病风险。例如,长期久坐、很少进行体育锻炼的人群,相比经常运动的人群,患浸润性导管癌的可能性更高。
二、临床表现
1.乳房肿块:多为无痛性肿块,质地较硬,边界不清,表面不光滑,可活动度较差。早期肿块较小,随着病情进展,肿块会逐渐增大。例如,患者自己可能在洗澡或更衣时无意中发现乳房内有一个质地与周围组织不同的肿块。
2.乳房外观改变:癌肿侵犯Cooper韧带,可使其缩短,导致皮肤表面出现“酒窝征”;若癌细胞堵塞皮下淋巴管,引起淋巴回流障碍,出现真皮水肿,皮肤呈“橘皮样”改变;晚期癌肿与皮肤广泛粘连,形成卫星结节,若癌肿破溃,会形成溃疡,伴有恶臭。
3.乳头改变:乳头可能出现凹陷、溢液等情况。乳头溢液可为血性、浆液性等;乳头凹陷是由于癌肿侵犯乳管使其缩短,牵拉乳头所致。
三、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乳腺X线摄影:是常用的乳腺癌筛查方法之一,可发现乳腺内的微小钙化灶等早期病变。对于40岁以上的女性,建议定期进行乳腺X线摄影检查,通过观察乳腺组织的密度、肿块形态等情况来辅助诊断浸润性导管癌。
乳腺超声检查:对乳腺组织的分辨率较高,可清晰显示肿块的大小、形态、边界及血流情况等。尤其适用于年轻女性、致密型乳腺的患者,能够鉴别肿块是囊性还是实性。
磁共振成像(MRI):对于多中心、多灶性的乳腺癌以及评价乳腺癌的范围等有较高的价值。在诊断浸润性导管癌时,可更全面地评估肿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
2.病理学检查
穿刺活检:包括细针穿刺活检和空心针穿刺活检等。通过穿刺获取病变组织进行病理检查,可明确肿瘤的性质。例如,细针穿刺活检操作相对简单,能较快获得初步诊断结果,但可能存在假阴性情况;空心针穿刺活检获取的组织量较多,诊断准确性相对较高。
手术切除活检:将肿块完整切除后进行病理检查,是确诊浸润性导管癌的金标准。通过病理检查可以明确癌细胞的分化程度、浸润范围等重要信息,为制定治疗方案提供依据。
四、治疗方式
1.手术治疗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适用于较早期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切除乳房、胸大肌、胸小肌及腋窝淋巴结等。这是一种较为传统的手术方式,能较大程度地清除肿瘤组织和可能转移的淋巴结。
保乳手术:对于符合保乳指征的患者,可采用局部肿瘤切除加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需要配合放疗等综合治疗。保乳手术在完整切除肿瘤的同时,保留了乳房的外观,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但需要严格掌握手术适应证,确保肿瘤切缘阴性等。
2.辅助治疗
化疗:常用于术后辅助治疗,以杀灭体内可能存在的微小转移灶。根据患者的病理分期、分子分型等情况选择合适的化疗方案,如蒽环类、紫杉类等药物组成的化疗方案。化疗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脱发、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但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这些不良反应的处理手段也在不断完善。
放疗:术后放疗可降低局部复发率,对于保乳手术患者是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对于根治术后有高危复发因素的患者也需要进行放疗。放疗通过高能射线杀灭癌细胞,但可能会引起皮肤放射性损伤、放射性肺炎等不良反应。
内分泌治疗:对于激素受体阳性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内分泌治疗是重要的治疗手段。通过使用内分泌药物阻断雌激素对癌细胞的刺激作用,如他莫昔芬、芳香化酶抑制剂等。内分泌治疗疗程较长,一般需要5-10年,患者需要长期规律用药,并定期监测药物的不良反应。
靶向治疗:对于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过表达的浸润性导管癌患者,可采用靶向治疗药物,如曲妥珠单抗等。靶向治疗具有特异性强的特点,能更精准地作用于癌细胞,相比传统化疗不良反应相对较轻,但也可能出现心脏毒性等特定的不良反应。
五、预后及随访
1.预后:浸润性导管癌的预后与多种因素有关,如肿瘤的分期、分化程度、治疗方式等。早期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经过规范治疗后,预后相对较好,5年生存率较高;而晚期患者预后则相对较差。一般来说,肿瘤分期越早、分化程度越高、接受规范综合治疗的患者预后越好。
2.随访:患者治疗后需要长期随访。随访内容包括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影像学检查(如乳腺超声、乳腺X线摄影、MRI等)以及肿瘤标志物检测等。通过定期随访,能够早期发现肿瘤的复发或转移,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例如,一般在治疗后的前2年,每3-6个月随访一次;2年后每6-12个月随访一次,持续5年以上,之后可每年随访一次。同时,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心理支持,因为癌症的治疗和预后对患者的心理会产生较大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