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鼻腔、咽或喉部急性炎症总称,分广义和狭义,广义包括多种疾病,狭义即普通感冒。病因有病毒(占70%-80%)、细菌(占20%-30%)及年龄、生活方式、环境等诱发因素。临床表现因类型而异,诊断结合病史等,鉴别需与流感等区分,治疗有一般、对症、抗病毒、抗菌等治疗,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孕妇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病因
1.病原体
病毒:占70%-80%,常见的有鼻病毒、冠状病毒、流感病毒(甲、乙、丙型)、副流感病毒等。例如,鼻病毒是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它可以通过飞沫传播等方式侵入人体上呼吸道,引发炎症反应。
细菌:占20%-30%,可直接感染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常见的有溶血性链球菌,其次为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可能在病毒感染导致上呼吸道黏膜屏障功能受损后更容易发生,从而引发更严重的炎症表现。
2.诱发因素
年龄因素: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相比成人更容易患上呼吸道感染。例如,婴幼儿的呼吸道黏膜娇嫩,呼吸道局部的免疫功能较差,对病原体的抵御能力较弱。而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身体的各项机能包括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也容易受到病原体侵袭引发上感。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缺乏运动、过度劳累、吸烟等不良生活方式会降低机体的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比如,长期吸烟的人,烟雾中的有害物质会损害呼吸道黏膜,影响呼吸道的正常防御功能,使病原体更容易侵入。过度劳累会使身体处于应激状态,免疫系统功能受到影响,容易诱发上呼吸道感染。
环境因素:寒冷、潮湿的环境容易导致上呼吸道感染的发生。当人体处于寒冷环境中时,呼吸道血管收缩,局部血液循环不畅,免疫功能下降;潮湿的环境有利于病原体的滋生和传播。此外,空气污染严重的环境中,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刺激呼吸道,也会增加上呼吸道感染的几率。
二、临床表现
1.普通感冒
起病较急,初期有咽干、咽痒或烧灼感,发病同时或数小时后,可有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2-3天后鼻涕变稠,可伴咽痛、流泪、味觉迟钝、呼吸不畅、声嘶等。一般无发热及全身症状,或仅有低热、不适、轻度畏寒、头痛。体检可见鼻腔黏膜充血、水肿、有分泌物,咽部轻度充血。
2.病毒性咽炎、喉炎
病毒性咽炎:临床表现为咽部发痒和灼热感,疼痛不持久,也不突出。当有咽下疼痛时,常提示有链球菌感染。咳嗽少见。体检咽部明显充血、水肿,颌下淋巴结肿大且触痛。
病毒性喉炎:临床特征为声嘶、讲话困难、咳嗽时疼痛,常有发热、咽痛或咳嗽。体检可见喉部水肿、充血,局部淋巴结轻度肿大和触痛,可闻及喉部的喘鸣音。
3.疱疹性咽峡炎
多发于夏季,多见于儿童,偶见于成人。表现为明显咽痛、发热,病程约1周。体检可见咽部充血,软腭、悬雍垂、咽及扁桃体表面有灰白色疱疹及浅表溃疡,周围有红晕。
4.咽结膜热
常发生于夏季,由游泳传播,儿童多见。表现为发热、咽痛、畏光、流泪,咽及结合膜明显充血。病程4-6天。
5.细菌性咽-扁桃体炎
起病急,明显咽痛、畏寒、发热,体温可达到39℃以上。体检可见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充血,表面有黄色脓性分泌物,颌下淋巴结肿大、压痛,肺部无异常体征。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
根据病史、临床表现、流行病学资料可作出临床诊断。一般情况下,病毒感染时白细胞计数正常或偏低,淋巴细胞比例升高;细菌感染时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多。必要时可进行病原学检查,如病毒分离、血清学检查等以明确病原体。例如,通过病毒核酸检测可以准确判断是否为特定病毒感染。
2.鉴别诊断
流行性感冒:有明显流行病史,起病急,全身症状较重,如高热、全身酸痛、乏力等,呼吸道局部症状较轻。而普通上呼吸道感染全身症状相对较轻。通过流行病学调查和病毒学检查等可进行鉴别。
急性传染病早期:许多急性传染病如麻疹、脊髓灰质炎、脑炎等在发病初期常表现为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应结合流行病史、病情演变、实验室检查等综合鉴别。例如,麻疹在发病初期除了上呼吸道感染症状外,还会出现口腔黏膜斑等特征性表现。
四、治疗
1.一般治疗
注意休息,多饮水,保持室内空气流通,避免受寒。对于儿童患者,要特别注意休息环境的舒适,保证充足的睡眠,有利于身体恢复。
2.对症治疗
如有发热、头痛、肌肉酸痛等症状,可选用解热镇痛药,如对乙酰氨基酚等,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的特殊性,避免使用不适合儿童的药物剂型等。对于鼻塞、流涕等症状,可使用鼻黏膜减充血剂,如伪麻黄碱等,但需遵循儿童用药的安全原则。
3.抗病毒治疗
一般普通感冒无需使用抗病毒药物治疗,对于免疫缺陷患者,可早期使用抗病毒药物。常用的抗病毒药物有奥司他韦等,可抑制流感病毒的复制,但使用时要严格掌握适应证和禁忌证。
4.抗菌药物治疗
仅用于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如出现咳脓痰、流脓涕、白细胞升高等情况,可选用青霉素类、第一代头孢菌素类等抗菌药物。但要避免滥用抗菌药物,防止耐药菌的产生。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病情变化相对较快。要密切观察儿童的体温、精神状态等变化。如果儿童出现高热,要及时采取物理降温等措施,避免发生高热惊厥。同时,儿童用药需要特别谨慎,应选用儿童专用的药物剂型,严格按照儿童的体重等计算用药剂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有不良影响的药物。
2.老年人
老年人常伴有基础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后可能会加重基础疾病。要注意监测老年人的基础疾病指标,如血压、血糖等。老年人免疫力低下,病情恢复相对较慢,在治疗过程中要加强护理,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肺炎等。
3.孕妇
孕妇患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需要谨慎用药,许多药物可能会对胎儿产生影响。要根据病情的轻重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一般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如果病情需要使用药物,要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药物,并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同时,要注意休息,加强营养,提高自身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