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衰竭患者需从病情观察、气道管理、氧疗护理、机械通气护理、心理护理、基础护理及并发症预防护理等多方面进行护理。病情观察包括呼吸情况和血氧饱和度监测;气道管理要保持通畅及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氧疗要选合适方式并监测效果;机械通气需观察设备和人机同步性;心理护理要评估并支持;基础护理涵盖体位和营养;并发症预防包括肺部感染和深静脉血栓预防。
一、病情观察
1.呼吸情况观察:密切监测呼吸频率、节律、深度等。例如,呼吸衰竭患者可能出现呼吸急促、浅快或节律不规整等情况,若发现患者呼吸频率突然加快至30次/分以上,或出现点头呼吸、潮式呼吸等异常节律,需高度重视。不同年龄阶段呼吸频率正常范围不同,新生儿呼吸频率为30-40次/分,婴幼儿为25-30次/分,儿童为20-25次/分,通过与正常范围对比能更早发现呼吸衰竭的异常表现。对于有基础肺部疾病病史的患者,病情变化可能更为隐匿,需更细致观察呼吸状态变化。
2.血氧饱和度监测:持续监测血氧饱和度,正常血氧饱和度应在95%以上,若低于90%提示有缺氧情况,需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对于患有先天性心脏病等基础疾病的儿童,血氧饱和度异常变化可能预示着呼吸衰竭相关的病情加重,要密切关注并记录数值变化。
二、气道管理
1.保持气道通畅:定时为患者翻身、拍背,促进痰液排出。翻身频率一般为2小时左右一次,拍背时要注意力度,从肺底自下而上、由外向内轻轻拍打。对于意识不清的患者,要将其头偏向一侧,防止呕吐物误吸。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咳嗽反射减弱,更需加强拍背等措施促进痰液排出。对于儿童患者,拍背力度要轻柔适宜,根据其年龄特点选择合适的翻身和拍背方式。
2.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如患者出现严重呼吸困难、痰液堵塞等情况,可能需要建立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人工气道。建立人工气道后要注意保持气道湿化,一般可通过气道湿化器等设备维持气道内适宜的湿度,防止痰液干结。对于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要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防止气道感染。
三、氧疗护理
1.氧疗方式选择:根据呼吸衰竭的类型选择合适的氧疗方式,如Ⅰ型呼吸衰竭多需较高浓度吸氧(35%-50%),Ⅱ型呼吸衰竭需低浓度吸氧(25%-30%)。氧疗装置可选择鼻导管吸氧、面罩吸氧等。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导致的呼吸衰竭,多采用持续低流量吸氧,这是因为长期高流量吸氧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加重二氧化碳潴留。对于儿童患者,选择氧疗方式时要考虑其耐受性和安全性,鼻导管吸氧要注意固定牢固,防止滑脱。
2.氧疗效果监测:吸氧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缺氧症状是否改善,如发绀是否减轻、神志是否转清等。同时要监测血氧饱和度变化,根据血氧饱和度调整氧流量。对于患有肺部感染的患者,在氧疗过程中要动态评估感染控制情况对氧疗效果的影响,若感染未控制,可能需要在改善通气等综合治疗基础上调整氧疗方案。
四、机械通气护理
1.机械通气设备观察:密切观察呼吸机的工作状态,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气道压力等参数是否正常。定期检查呼吸机管道连接是否紧密,有无漏气等情况。对于使用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要注意观察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处的情况,有无出血、红肿等感染迹象。对于儿童患者使用机械通气,要选择适合儿童的呼吸机参数和管道,确保通气安全有效。
2.人机同步性观察:观察患者与呼吸机的同步性,若患者出现人机对抗,如呼吸频率与呼吸机设置频率不一致、用力呼吸与呼吸机送气不同步等情况,要及时查找原因并处理,可能需要调整呼吸机参数或使用镇静、肌松药物等。对于有基础神经系统疾病病史的患者,人机同步性观察更为重要,防止因人机对抗导致病情加重。
五、心理护理
1.患者心理状态评估:呼吸衰竭患者往往因呼吸困难等不适而产生焦虑、恐惧等心理。要及时评估患者的心理状态,通过与患者交流、观察患者表情等方式了解其心理变化。对于老年患者,可能因对疾病的不了解更容易产生恐惧心理,要给予更多的心理安抚。对于儿童患者,要关注其家长的心理状态,因为家长的情绪也会影响患儿的心理,要向家长耐心解释病情和治疗方案,缓解家长的焦虑情绪,从而间接帮助患儿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2.心理支持:根据患者的心理状态给予相应的心理支持。向患者讲解疾病的治疗过程和预后情况,增强其治疗信心。对于焦虑明显的患者,可以通过引导患者进行深呼吸、放松训练等方式缓解其紧张情绪。对于儿童患者,可通过玩耍、讲故事等方式转移其注意力,减轻其对治疗的恐惧。
六、基础护理
1.体位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选择合适的体位,如半卧位有利于呼吸,可减轻呼吸困难症状。对于长期卧床的患者,要定时更换体位,预防压疮发生,一般2小时翻身一次,同时要注意按摩骨隆突处等易受压部位。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更换体位时要注意动作轻柔,避免加重病情。
2.营养支持:给予患者富含营养、易消化的饮食,保证热量和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对于不能自行进食的患者,可给予鼻饲饮食。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营养状况调整饮食方案,如对于呼吸衰竭伴有心力衰竭的患者,要适当限制钠盐摄入。对于儿童患者,要保证充足的营养供给以支持其生长发育和疾病恢复,鼻饲时要注意食物的温度和注入速度。
七、并发症预防及护理
1.肺部感染预防: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保持病房清洁、通风,定期对病房进行消毒。协助患者翻身、拍背、咳痰,减少肺部坠积性充血。对于使用机械通气的患者,要做好气道护理,防止气道感染。对于有基础糖尿病等易导致感染的疾病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降低肺部感染的风险。对于老年患者和儿童患者,由于免疫力相对较低,更要加强肺部感染的预防措施。
2.深静脉血栓预防:对于长期卧床的呼吸衰竭患者,要注意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可指导患者进行下肢肌肉收缩舒张训练,定时为患者按摩下肢,促进血液循环。对于病情允许的患者,可早期下床活动。对于有高凝状态等危险因素的患者,可根据情况使用抗凝药物预防,但要密切观察有无出血等不良反应。对于儿童患者,虽然发生深静脉血栓的风险相对较低,但也可适当进行下肢活动相关的护理干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