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气肿是终末细支气管远端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等的病理状态,发病与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氧化应激等机制相关,吸烟等是危险因素,有呼吸困难等症状及相应体征,可通过影像学、肺功能检查诊断,稳定期需戒烟、药物及康复治疗,急性加重期要控制感染等,不同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肺气肿的定义
肺气肿是指终末细支气管远端(呼吸细支气管、肺泡管、肺泡囊和肺泡)的气道弹性减退,过度膨胀、充气和肺容积增大或同时伴有气道壁破坏的病理状态。
二、发病机制
(一)蛋白酶-抗蛋白酶失衡
正常情况下,肺内的蛋白酶和抗蛋白酶处于平衡状态,以维持肺组织的正常结构和功能。当蛋白酶增多或抗蛋白酶不足时,会导致肺组织的破坏。例如,吸烟等因素可使中性粒细胞释放弹性蛋白酶增加,而抗胰蛋白酶(AAT)是弹性蛋白酶的重要抑制剂,若AAT缺乏或功能异常,就无法有效抑制弹性蛋白酶对肺组织中弹性纤维的降解作用,从而引发肺气肿。
(二)氧化应激
吸烟、空气污染等因素可产生过多的氧自由基,这些氧自由基会损伤肺组织细胞和细胞外基质。氧自由基能破坏细胞膜的完整性,影响细胞的正常功能;还可使抗蛋白酶失活,进一步打破蛋白酶-抗蛋白酶平衡,促进肺气肿的发生发展。
三、危险因素
(一)吸烟
吸烟是引起肺气肿最常见的危险因素。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弱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还可诱发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肺组织。据研究,吸烟者患肺气肿的风险比不吸烟者高得多,且吸烟量越大、吸烟年限越长,患病风险越高。
(二)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
长期接触职业性粉尘(如石棉、煤尘、棉尘等)和化学物质(如二氧化硫、氯气等),可损伤气道和肺组织,增加肺气肿的发病几率。例如,长期在煤矿工作的工人,由于长期接触煤尘,患肺气肿的概率明显高于普通人群。
(三)空气污染
长期暴露在污染的空气中,如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其中的有害颗粒和气体可损伤呼吸道上皮,使气道净化功能下降,容易引发炎症反应,进而促进肺气肿的形成。
(四)感染
反复的呼吸道病毒和细菌感染可损伤肺组织,诱发肺气肿。儿童时期反复的下呼吸道感染可能是成年后发生肺气肿的危险因素之一。
(五)遗传因素
α-抗胰蛋白酶缺乏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疾病,患者体内缺乏足够的α-抗胰蛋白酶,容易发生肺气肿,且发病年龄较早,多在青少年时期就出现症状。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呼吸困难:早期在劳力时出现,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逐渐加重,严重时甚至在静息状态下也感到气短。这是因为肺气肿导致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机体缺氧所致。
2.咳嗽、咳痰:部分患者有咳嗽、咳痰症状,一般为白色黏液痰或泡沫痰,合并感染时可出现脓性痰。咳嗽咳痰症状的严重程度因人而异。
3.其他:病情严重时可出现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精神抑郁和(或)焦虑等全身症状。
(二)体征
早期体征可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桶状胸,即胸廓前后径增大,肋间隙增宽,外观呈桶状。呼吸运动减弱,触觉语颤减弱,叩诊呈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或不易叩出,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移,听诊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心音遥远。合并感染时肺部可闻及干湿啰音。
五、诊断方法
(一)影像学检查
1.胸部X线检查:可见胸廓扩张,肋间隙增宽,肋骨平行,活动减弱,膈降低且变平,两肺野的透亮度增加。
2.胸部CT检查:比X线更清晰,可准确显示肺气肿的范围和程度,有助于与其他肺部疾病鉴别。例如,能发现肺组织中是否存在局限性的肺气肿病灶等。
(二)肺功能检查
是诊断肺气肿的重要依据。主要指标包括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用力肺活量百分比(FEV/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预计值)等。肺气肿患者的FEV/FVC<70%,FEV%预计值下降。肺总量(TLC)、功能残气量(FRC)和残气量(RV)增高,肺活量(VC)减低。
六、治疗与管理
(一)稳定期治疗
1.戒烟:这是阻止肺气肿病情进展的重要措施。戒烟可减少呼吸道分泌物,减轻气道炎症,延缓肺功能下降。
2.药物治疗:根据病情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等,可缓解气道痉挛,改善通气功能;对于有呼吸困难且反复加重的患者,可考虑吸入糖皮质激素,如布地奈德等,但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3.康复治疗:包括呼吸训练(如缩唇呼吸、腹式呼吸)、运动训练(如步行、慢跑、登梯等)和营养支持等。呼吸训练可改善呼吸肌功能,提高呼吸效率;运动训练能增强患者的耐力和体质;合理的营养支持有助于维持患者的营养状况,提高机体抵抗力。
(二)急性加重期治疗
1.控制感染:根据病原菌类型及病情严重程度,选用抗生素治疗,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2.改善呼吸功能:给予吸氧,纠正缺氧;使用支气管舒张剂,必要时可短期静脉应用糖皮质激素,如甲泼尼龙等,以减轻气道炎症和痉挛。
3.其他治疗:对于严重呼吸困难、经积极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机械通气治疗。
七、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一)儿童
儿童肺气肿相对较少见,多与先天性α-抗胰蛋白酶缺乏等遗传因素有关。如果儿童出现反复的呼吸道症状,如呼吸困难、咳嗽等,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明确病因。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使用可能对儿童肺功能有影响的药物,优先采取非药物干预措施,如康复训练等,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保证儿童的正常生长发育。
(二)老年人
老年人患肺气肿时,往往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中,要更加注重综合评估和个体化治疗。用药时要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以及老年人的肝肾功能情况。康复治疗要根据老年人的身体状况适度进行,避免过度劳累。同时,要密切关注老年人的呼吸状况和全身情况,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三)孕妇
孕妇患肺气肿时,需要特别注意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在治疗上,应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治疗措施。吸氧等支持治疗是相对安全的方法,药物使用要谨慎,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权衡利弊后使用。同时,要注意孕妇的呼吸功能变化,保证胎儿的氧气供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