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Ⅱ型呼吸衰竭
Ⅱ型呼吸衰竭是海平面静息呼吸空气时PaO<60mmHg且PaCO>50mmHg由肺泡通气不足引起的病症,发病机制包括通气功能障碍等多方面,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发绀等,诊断靠血气分析等,治疗需保持呼吸道通畅、氧疗等,特殊人群如儿童、老年人、妊娠期女性有不同注意事项
一、定义
Ⅱ型呼吸衰竭是指在海平面静息状态下呼吸空气时,动脉血氧分压(PaO)<60mmHg,同时伴有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50mmHg的呼吸衰竭。其主要是由于肺泡通气不足所引起。
二、发病机制
1.通气功能障碍
呼吸中枢抑制:如颅内感染、脑血管意外、药物中毒等可抑制呼吸中枢,导致通气量减少。例如,某些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引起呼吸中枢的兴奋性降低,使得呼吸肌的收缩力量和频率下降,进而引起肺泡通气不足。
胸廓运动障碍:严重的胸廓畸形、广泛胸膜增厚、多发性肋骨骨折等可影响胸廓的正常扩张和收缩,从而导致通气功能受限。比如严重的脊柱侧弯会使胸廓的形态发生改变,限制了肺部的扩张,影响气体的进出。
气道阻塞: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导致Ⅱ型呼吸衰竭常见的原因之一,由于气道狭窄、黏液分泌增多等原因,气道阻力增加,通气功能下降。长期吸烟的人群易患COPD,烟草中的有害物质会损伤气道上皮,引起气道炎症和黏液高分泌,进一步加重气道阻塞。
呼吸肌功能障碍:如重症肌无力、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等疾病可累及呼吸肌,使呼吸肌的收缩力减弱,导致通气不足。对于重症肌无力患者,自身抗体攻击神经-肌肉接头处的乙酰胆碱受体,影响神经冲动向肌肉的传递,使呼吸肌无法正常收缩,引起肺泡通气量降低。
三、临床表现
1.呼吸困难:患者可表现为呼吸频率、深度和节律的改变。例如,呼吸浅快,严重时可出现点头样或提肩样呼吸。在COPD患者中,慢性呼吸困难是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之一,随着病情进展,呼吸困难会逐渐加重。
2.发绀:由于缺氧,患者口唇、甲床等部位可出现发绀。这是因为缺氧时血液中还原血红蛋白含量增多,当还原血红蛋白浓度超过50g/L时,即可出现发绀。但需要注意的是,在贫血患者中,即使存在缺氧,也可能不出现明显的发绀,因为其血红蛋白含量较低。
3.精神神经症状:轻度缺氧时可出现注意力不集中、智力及定向力障碍;缺氧加重时可出现烦躁不安、神志恍惚、嗜睡甚至昏迷等。CO潴留时可引起头痛、头晕、烦躁不安、言语不清、精神错乱、嗜睡、昏迷等肺性脑病的表现。例如,肺性脑病患者由于CO潴留导致脑血管扩张,颅内压升高,从而出现一系列神经精神症状。
4.循环系统表现:早期可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严重缺氧和CO潴留时可引起周围循环衰竭、血压下降、心律失常甚至心脏骤停。在急性呼吸衰竭时,由于缺氧导致心脏的应激性增强,容易出现心律失常,如早搏、心房颤动等。
四、诊断依据
1.血气分析:是诊断Ⅱ型呼吸衰竭的关键依据,动脉血气分析显示PaO<60mmHg且PaCO>50mmHg。同时,还可根据血气分析结果计算酸碱平衡指标,如pH值、碳酸氢根等,判断是否合并酸碱平衡失调。例如,当PaCO升高时,pH值可降低,提示呼吸性酸中毒;如果同时合并代谢性因素,还可出现混合性酸碱平衡失调。
2.病史和临床表现:结合患者的基础疾病史,如COPD患者有长期吸烟史、慢性咳嗽、咳痰病史等;胸廓畸形患者有相应的胸廓异常表现等,再结合呼吸困难、发绀等临床表现,有助于Ⅱ型呼吸衰竭的诊断。
五、治疗原则
1.保持呼吸道通畅:可采用清理呼吸道分泌物、使用支气管扩张剂(如沙丁胺醇等)、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等措施。对于COPD患者,经常规的祛痰、平喘治疗后,呼吸道分泌物仍难以清除时,可考虑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来保持气道通畅。
2.氧疗:给予低流量、低浓度吸氧,一般吸氧浓度为25%-30%,吸氧流量1-2L/min。因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存在CO潴留,呼吸中枢对CO的敏感性降低,呼吸主要依靠缺氧对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刺激来维持,如果给予高浓度吸氧,会迅速纠正缺氧,解除缺氧对呼吸中枢的刺激,导致呼吸抑制,使CO潴留进一步加重。例如,对于慢性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长期低流量吸氧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率。
3.机械通气:根据患者的病情需要,可选择无创机械通气或有创机械通气。无创机械通气适用于病情相对较轻、能够配合的患者;有创机械通气则用于病情较重、无创通气失败或不能配合无创通气的患者。机械通气可以改善患者的通气和氧合功能。
4.治疗基础疾病:针对引起Ⅱ型呼吸衰竭的基础疾病进行治疗,如COPD患者需要积极控制感染、抗炎等治疗;对于胸廓畸形患者可能需要外科手术矫正等。例如,COPD急性加重期合并感染时,选用敏感的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是非常重要的,常用的抗生素有头孢菌素类、喹诺酮类等。
六、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儿童:儿童Ⅱ型呼吸衰竭相对较少见,但一旦发生,病情变化往往较快。儿童的呼吸代偿能力相对较弱,在氧疗时要严格控制吸氧浓度,避免高浓度吸氧导致呼吸抑制。同时,在机械通气时要选择合适的通气模式和参数,密切监测患儿的生命体征和血气分析变化。例如,对于患有先天性呼吸道畸形的儿童,出现呼吸衰竭时,要及时评估病情,尽早采取合适的治疗措施,并且要注意儿童的营养支持,因为呼吸功能受损会影响其能量消耗和营养摄入。
2.老年人:老年人Ⅱ型呼吸衰竭患者常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等。在治疗过程中,要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氧疗时同样需要低流量、低浓度吸氧,避免因氧疗不当加重病情。机械通气时要考虑老年人的心肺功能储备情况,选择合适的通气策略,同时要加强呼吸道护理,预防肺部感染等并发症。例如,老年人长期卧床,呼吸道分泌物排出困难,容易发生肺部感染,所以要定期翻身、拍背,协助患者排痰。
3.妊娠期女性:妊娠期女性出现Ⅱ型呼吸衰竭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处理较为复杂。氧疗时要谨慎,避免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机械通气时要考虑到胎儿的安全,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通气模式和药物。同时,要密切监测胎儿的情况,如胎心、胎动等。妊娠期女性的基础疾病治疗也要兼顾胎儿的健康,尽量选择对胎儿影响小的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