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COPD)是常见可预防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病因有吸烟、职业性粉尘化学物质、空气污染、感染因素等,病理主要是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临床表现有慢性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及相应体征,诊断靠高危因素、症状体征及肺功能,评估分症状、气流受限、急性加重风险,治疗分稳定期用支气管舒张剂、激素、祛痰药,急性加重期用相关药物、吸氧、抗生素等,预防要戒烟、减少职业和室内污染、接种疫苗、锻炼等,不同人群表现不同,儿童期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可能影响成年后发病。
一、病因
1.吸烟:吸烟是慢阻肺最重要的环境发病因素。吸烟者慢性支气管炎的患病率比不吸烟者高10倍以上。烟草中的焦油、尼古丁和氢氰酸等化学物质可损伤气道上皮细胞,使纤毛运动减退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降低;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黏液分泌增多、气道净化能力下降;还可使氧自由基产生增多,诱导中性粒细胞释放蛋白酶,破坏肺弹力纤维,诱发肺气肿形成。
2.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接触职业性粉尘及化学物质,如烟雾、变应原、工业废气及室内空气污染等,浓度过高或时间过长时,均可能产生与吸烟类似的慢阻肺。
3.空气污染:化学气体如氯、氧化氮、二氧化硫等,对支气管黏膜有刺激和细胞毒性作用。空气中的烟尘或二氧化硫明显增加时,慢阻肺急性发作显著增多。
4.感染因素:病毒、细菌和支原体感染是慢阻肺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儿童时期重度下呼吸道感染和成年时的肺功能降低及呼吸系统症状发生有关。
二、病理改变
慢阻肺的病理改变主要表现为慢性支气管炎及肺气肿的病理变化。慢性支气管炎时支气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后期出现鳞状上皮化生、纤毛变短、粘连。各级支气管均有多种炎症细胞浸润。肺气肿的病理改变可见肺过度膨胀,弹性减退。外观灰白或苍白,表面可见多个大小不一的大疱。镜检见肺泡壁变薄,肺泡腔扩大、破裂或形成大疱,血液供应减少,弹力纤维网破坏。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慢性咳嗽:通常为首发症状。初起咳嗽呈间歇性,早晨较重,以后早晚或整日均有咳嗽,但夜间咳嗽并不显著。少数病例咳嗽不伴咳痰。也有部分病例虽有明显气流受限但无咳嗽症状。
咳痰:咳嗽后通常咳少量黏液性痰,部分患者在清晨较多;合并感染时痰量增多,常有脓性痰。
气短或呼吸困难:是慢阻肺的标志性症状,是使患者焦虑不安的主要原因,早期仅于劳力时出现,后逐渐加重,以致日常活动甚至休息时也感气短。
喘息和胸闷:部分患者特别是重度患者或急性加重时出现喘息。
其他症状:晚期患者有体重下降、食欲减退等。
2.体征
早期体征可无异常,随疾病进展出现以下体征:
视诊及触诊:胸廓前后径增大,剑突下胸骨下角增宽(桶状胸)。部分患者呼吸变浅,频率增快,严重者可有缩唇呼吸等;触觉语颤减弱。
叩诊:肺部过清音,心浊音界缩小,肺下界和肝浊音界下降。
听诊:两肺呼吸音减弱,呼气延长,部分患者可闻及湿性啰音和(或)干性啰音。
四、诊断与评估
1.诊断:主要根据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症状、体征及肺功能检查等综合分析确定。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是慢阻肺诊断的必备条件。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FVC<70%及FEV<80%预计值可确定为不完全可逆性气流受限。
2.评估
症状评估:采用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问卷(MRC)或慢阻肺患者报告结局评估问卷(CAT)等工具评估患者症状严重程度。
气流受限程度评估:根据FEV占预计值的百分比将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分为四级:Ⅰ级(轻度):FEV/FVC<70%,FEV≥80%预计值;Ⅱ级(中度):FEV/FVC<70%,50%≤FEV<80%预计值;Ⅲ级(重度):FEV/FVC<70%,30%≤FEV<50%预计值;Ⅳ级(极重度):FEV/FVC<70%,FEV<30%预计值或FEV<50%预计值,伴慢性呼吸衰竭。
急性加重风险评估:每年加重次数、既往加重导致住院的情况等可用于评估急性加重风险。
五、治疗与预防
1.治疗
稳定期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是控制慢阻肺症状的主要治疗药物,包括β受体激动剂(如沙丁胺醇、特布他林等短效制剂,沙美特罗、福莫特罗等长效制剂)、抗胆碱能药(如异丙托溴铵短效制剂,噻托溴铵长效制剂)及甲基黄嘌呤类(如氨茶碱)等。
糖皮质激素:对高风险患者(即反复加重的患者),有研究显示长期吸入糖皮质激素与长效β受体激动剂联合制剂可改善肺功能及降低急性加重风险,常用药物有沙美特罗替卡松、福莫特罗氟替卡松等。
祛痰药:对于痰不易咳出者可选用祛痰药,如盐酸氨溴索、乙酰半胱氨酸等。
急性加重期治疗
确定急性加重的原因及病情严重程度:最多见的急性加重原因是细菌或病毒感染,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门诊或住院治疗。
支气管舒张剂:药物同稳定期,可适当增加剂量或更换为起效更快的剂型,如沙丁胺醇、异丙托溴铵雾化吸入等。
低流量吸氧:发生低氧血症时可给予吸氧,使血氧饱和度(SpO)≥90%。
抗生素:有细菌感染证据时应使用抗生素,如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等。
糖皮质激素:对需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期患者可考虑口服泼尼松龙,也可静脉给予甲泼尼龙。
2.预防
戒烟:是预防慢阻肺的重要措施,也是最简单易行的措施,在疾病的任何阶段戒烟都有益于防止慢阻肺的发生和发展。
减少职业性粉尘和化学物质暴露:对于从事接触职业粉尘的人群如煤矿、金属矿、棉纺织业、化工行业及某些机械加工等工作人员应做好防护工作。
减少室内空气污染:避免在通风不良的空间燃烧生物燃料,如烧柴做饭、在室内生炉火取暖、被动吸烟等。
疫苗接种:流感疫苗可减少慢阻肺患者的严重程度和死亡风险,肺炎链球菌疫苗也可降低慢阻肺患者的肺炎发生率及住院率,可根据情况接种。
加强体育锻炼:如步行、慢跑、游泳、爬楼梯、骑自行车等,可增强体质,提高机体免疫力。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慢阻肺的发生、发展及治疗中均有不同表现。例如,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下降,更容易受到慢阻肺的影响,且在治疗时需更加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等;女性在吸烟等危险因素暴露方面可能与男性有所不同,生活方式的差异也可能影响病情;有长期吸烟史、接触职业有害因素或有反复下呼吸道感染病史的人群患慢阻肺的风险更高,在预防和治疗中需重点针对这些因素采取措施。对于儿童,虽然儿童期慢阻肺相对少见,但儿童时期的重度下呼吸道感染等也可能为成年后的慢阻肺埋下隐患,应注重儿童期呼吸道健康的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