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和支气管哮喘的区别
哮喘是范畴更广泛的异质性疾病,包含多种类型,支气管哮喘是其最常见类型。定义上,哮喘是多因素相关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支气管哮喘是其中最为常见且与遗传、环境因素密切相关的类型;发病机制方面,两者均以气道慢性炎症为核心,具体细节有差异;临床表现上,哮喘不同类型有别,支气管哮喘与哮喘类似但不同年龄表现有差异;诊断均依据病史、症状等,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需考虑年龄因素;治疗原则均为长期规范个体化,具体药物使用和方案调整因人群有别,支气管哮喘是哮喘主要类型,哮喘范畴更广,需准确区分诊断治疗。
定义方面
哮喘:是一种复杂的、具有多基因遗传倾向的疾病,其发病与环境因素、免疫因素等多种因素相关,是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导致气道高反应性,通常出现广泛而多变的可逆性呼气气流受限,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
支气管哮喘:是哮喘中最为常见的类型,由多种细胞(如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气道上皮细胞等)和细胞组分参与的气道慢性炎症性疾病,这种慢性炎症使气道反应性增高,通常出现广泛多变的可逆性气流受限,并引起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咳嗽等症状,常在夜间和(或)清晨发作、加剧,多数患者可自行缓解或经治疗缓解。其发病与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密切相关,遗传因素方面,研究表明存在家族聚集现象,若父母患有支气管哮喘,子女患支气管哮喘的风险会增加;环境因素包括变应原(如花粉、尘螨、宠物毛发皮屑等)、职业性致喘物、空气污染、感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等感染)等,例如儿童时期接触变应原可能会增加日后患支气管哮喘的概率,在生活方式上,长期吸烟的环境可能诱发支气管哮喘发作,对于有支气管哮喘病史的人群,接触相关诱发因素后更易出现症状反复。
发病机制方面
哮喘:其发病机制十分复杂,涉及免疫-炎症机制、神经调节机制及其相互作用等。免疫-炎症机制中,Th1和Th2细胞功能失衡是关键,Th2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如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5(IL-5)、白细胞介素-13(IL-13)等增多,会导致嗜酸性粒细胞等炎症细胞在气道聚集、活化,引起气道炎症、黏液分泌增加、气道平滑肌收缩等一系列病理生理改变;神经调节机制方面,气道的自主神经调节失衡,胆碱能神经张力增高、肾上腺素能神经反应性降低等也参与了哮喘的发病。
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与哮喘总体发病机制类似,同样以气道慢性炎症为核心,由多种细胞及细胞组分参与。其中气道变应性炎症是支气管哮喘的重要特征,变应原进入机体后,激活T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进一步激活B淋巴细胞产生特异性IgE,IgE结合在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变应原与细胞表面的IgE结合,促使这些细胞释放炎症介质,如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引起气道平滑肌收缩、黏液分泌增加、血管通透性增加和炎症细胞浸润等,导致支气管哮喘发作。在不同年龄人群中,儿童支气管哮喘的发病机制可能与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气道解剖结构特点等有关,儿童的Th2细胞功能相对亢进,更易出现Th1/Th2失衡,而老年患者的支气管哮喘发病机制可能还与机体免疫功能衰退、合并其他基础疾病等因素相关。
临床表现方面
哮喘:不同类型的哮喘临床表现有一定差异,但总体来说,典型症状为发作性伴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伴有气促、胸闷或咳嗽。症状可在数分钟内发作,并持续数小时至数天,可经平喘药物治疗后缓解或自行缓解。非典型表现的哮喘患者可能以咳嗽为唯一症状,称为咳嗽变异性哮喘;还有些患者在运动后出现胸闷、气喘等症状,称为运动性哮喘。
支气管哮喘:临床表现与哮喘类似,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多在接触变应原、冷空气、物理、化学性刺激、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运动等后发作。在儿童支气管哮喘中,症状可能更不典型,有的仅表现为反复咳嗽,尤其是夜间和清晨咳嗽明显,而在成年患者中,典型的喘息、气急等症状相对更常见。不同年龄的支气管哮喘患者在症状表现上可能存在一定差异,儿童可能因表达能力有限,症状观察需更细致,而老年患者可能合并其他疾病,症状表现可能不典型,需结合多种检查综合判断。
诊断方面
哮喘:诊断主要依据病史、症状、体征和相关检查。病史方面要详细询问症状发作的诱因、频率、严重程度等;症状包括反复发作的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等;体征在发作时可闻及散在或弥漫性以呼气相为主的哮鸣音;相关检查包括肺功能检查(如通气功能检测、支气管激发试验、支气管舒张试验、呼气峰流速变异率测定等),通气功能检测可见发作期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一秒率(FEV/FVC%)、呼气峰流速(PEF)等下降,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即吸入支气管舒张剂后,FEV增加≥12%,且FEV增加绝对值≥200ml),支气管激发试验阳性提示存在气道高反应性;胸部X线检查在发作期可呈过度通气状态,缓解期可无明显异常。
支气管哮喘:诊断同样基于上述病史、症状、体征及检查,其中支气管哮喘的诊断需符合哮喘的诊断标准,并且要排除其他可能引起喘息、气急、胸闷或咳嗽的疾病。在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中,由于儿童的生理特点,肺功能检查的操作相对复杂,可能需要更耐心的引导,而且儿童的气道反应性特点与成人有所不同,在诊断时要充分考虑儿童的年龄因素对检查结果的影响。例如,对于幼儿,可能需要采用更适合其年龄的检查方法来评估肺功能。
治疗方面
哮喘:治疗原则为长期、规范、个体化治疗。治疗药物包括缓解药物(如短效β受体激动剂,用于缓解急性发作症状)、控制药物(如吸入性糖皮质激素、白三烯调节剂等,用于控制气道炎症,预防哮喘发作)。治疗方案根据哮喘的控制水平进行调整,分为5级治疗方案,从第1级(轻度持续)到第5级(极重度持续),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支气管哮喘:治疗与哮喘总体治疗原则一致,同样需要长期管理。在药物治疗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是控制支气管哮喘气道炎症的主要药物,对于儿童支气管哮喘患者,要选择适合儿童年龄的吸入装置,确保药物能正确吸入气道,达到治疗效果,同时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如长期吸入较高剂量的糖皮质激素可能会影响儿童的生长发育,需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并监测相关指标。对于老年支气管哮喘患者,要考虑其合并其他疾病的情况,选择不影响其他基础疾病治疗且不良反应较小的药物。
总之,支气管哮喘是哮喘的一种主要类型,哮喘的范畴更广泛,包含了支气管哮喘以及其他类型的哮喘等。在临床实践中,需根据具体情况准确区分和进行相应的诊断与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