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类型,先天因素如鞘状突未闭、脐环发育不全及后天腹内压增高是发病原因,有可复性包块等临床表现,可通过体格检查、超声检查诊断,可采用观察等待、疝带压迫等非手术治疗及手术治疗,预后一般较好,可通过减少腹内压增高因素、关注小儿生长发育来预防。
一、小儿疝气的定义
小儿疝气是小儿外科常见疾病之一,主要包括腹股沟疝和脐疝等类型。其中腹股沟疝较为多见,是因鞘状突未闭,腹腔脏器通过未闭的鞘状突进入阴囊或大阴唇等部位所致;脐疝则是由于脐环闭锁不全或脐部瘢痕组织薄弱,在腹内压增高时,腹腔内容物经脐部薄弱处突出形成。
二、发病原因
1.先天因素
鞘状突未闭:对于腹股沟疝患儿,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睾丸逐渐下降,腹腔的腹膜也随之下移,形成鞘状突。正常情况下,婴儿出生后鞘状突会逐渐闭合,如果鞘状突未闭合,就为腹腔内容物突出提供了通道。一般来说,早产儿由于发育相对不成熟,鞘状突未闭的发生率相对较高。
脐环发育不全:脐疝主要与脐环发育有关,胎儿时期,脐环是腹壁的一个生理性薄弱部位,正常婴儿出生后脐环会逐渐缩小并闭合,如果脐环闭锁不全或瘢痕组织薄弱,在婴儿哭闹、便秘等导致腹内压增高的情况下,就容易引发脐疝。
2.后天因素
腹内压增高:小儿经常哭闹、剧烈咳嗽、便秘等情况会使腹内压升高,这是诱发小儿疝气的重要后天因素。比如,长期剧烈哭闹的小儿,腹内压持续处于较高状态,会促使腹腔内容物通过薄弱部位突出形成疝气。而且,不同年龄段小儿腹内压增高的原因有所差异,新生儿可能因哭闹等原因,较大儿童可能因便秘、剧烈运动等。
三、临床表现
1.腹股沟疝
可复性包块:在腹股沟区或阴囊处可见可复性包块,通常在小儿站立、哭闹、咳嗽等腹内压增高时出现,平卧休息或用手按压时包块可回纳腹腔。例如,患儿站立玩耍时,腹股沟区出现一个像鸡蛋大小的包块,安静平卧后包块消失。
局部不适:部分患儿可能会感到局部坠胀不适,但由于小儿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哭闹不安等情况。如果疝内容物发生嵌顿,即包块不能回纳,同时会出现哭闹不止、呕吐、腹胀等症状,此时情况较为危急,需及时就医。
2.脐疝
脐部包块:脐部可见球形或半球形的包块,哭闹、咳嗽等使腹内压增高时,包块突出,安静平卧后包块可回纳。脐疝的包块大小不一,小的直径可能仅有1-2厘米,大的可达到2-3厘米甚至更大。
一般无其他严重症状:大多数脐疝患儿除了脐部包块外,一般情况良好,饮食、生长发育等不受明显影响,但如果发生嵌顿,也会出现相应的剧烈腹痛、呕吐等症状。
四、诊断方法
1.体格检查
视诊:观察腹股沟区或脐部是否有异常包块,注意包块出现的时间与腹内压变化的关系,比如在哭闹时是否明显突出等。对于腹股沟疝,还需观察包块的位置、大小以及能否回纳等情况。
触诊:用手触摸包块,判断其质地,一般腹股沟疝的包块质地柔软,回纳时可感觉到腹腔内容物还纳的感觉。对于脐疝,触摸脐部包块,了解其弹性等情况。
2.超声检查
明确疝内容物:超声检查可以清晰地显示疝内容物的情况,比如腹股沟疝时,能看到腹腔内的肠管等组织通过鞘状突进入阴囊或腹股沟区,有助于明确诊断以及与其他疾病进行鉴别诊断。超声检查对小儿无创伤,是常用的辅助诊断方法之一。
五、治疗与预后
1.治疗方法
非手术治疗
观察等待:对于一岁以下的小儿腹股沟疝,由于有自行愈合的可能,可采取观察等待的方法。因为一岁以内小儿的腹壁肌肉可能随着生长发育逐渐增强,鞘状突有自行闭合的机会。而对于脐疝,直径小于1.5厘米的婴儿脐疝,也多可通过等待观察自愈,一般在两岁前有自愈的可能。
疝带压迫:对于部分小儿疝气,可使用疝带进行压迫,但使用时需注意正确的方法和部位,避免对小儿造成损伤。疝带压迫主要是通过压迫疝环,阻止腹腔内容物突出,但这种方法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且并非所有患儿都适用。
手术治疗
腹股沟疝手术:一岁以上仍未自愈的腹股沟疝患儿,以及发生嵌顿的腹股沟疝患儿需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主要是疝囊高位结扎术,通过结扎未闭的鞘状突,阻断腹腔内容物突出的通道。目前多采用微创的腹腔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等优点。
脐疝手术:对于两岁以后仍未自愈的脐疝患儿,或者脐疝直径较大、发生嵌顿的患儿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式为脐疝修补术,修补薄弱的脐环组织,加强腹壁的完整性。
2.预后
腹股沟疝:经过及时有效的治疗,大多数患儿预后良好。腹腔镜手术治疗的患儿恢复快,术后复发率较低。但如果发生嵌顿后未能及时处理,可能会导致肠管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影响预后。
脐疝:脐疝经过手术治疗后一般预后较好,手术效果较为理想,术后脐部外观可得到改善,且一般不会影响小儿的生长发育等。未及时治疗的脐疝如果发生嵌顿,也会有一定的风险,但通过及时手术处理,大多也能取得较好的预后。
六、预防措施
1.减少腹内压增高因素
避免剧烈哭闹:家长要注意安抚小儿情绪,尽量减少小儿剧烈哭闹的情况。因为剧烈哭闹会使腹内压升高,增加疝气发生的风险。可以通过及时满足小儿的需求,如饥饿时及时喂奶、更换干爽的尿布等,来减少小儿因不适而哭闹。
预防便秘:合理喂养小儿,对于婴儿要注意正确的喂养方式,保证饮食中含有足够的纤维素等,预防便秘。olderchildrencanbeencouragedtoeatmorefruits,vegetablesandwholegrains.Constipationcanbeavoidedbyincreasingdietaryfiberintakeandensuringadequatefluidintake.Ifconstipationoccurs,appropriatemeasuressuchasusingmildlaxativesundertheguidanceofadoctorcanbetakentoreducetheincreaseinintra-abdominalpressurecausedbydefecationdifficulties.
积极治疗呼吸道疾病:小儿患有呼吸道感染、咳嗽等疾病时,要积极治疗,避免剧烈咳嗽导致腹内压升高。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止咳化痰药物等,缓解咳嗽症状,减少腹内压增高对疝气的影响。
2.关注小儿生长发育
定期体检:定期带小儿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小儿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包括疝气相关的情况。通过体检可以早期发现小儿疝气,以便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
促进腹壁肌肉发育:在小儿生长发育过程中,可通过一些适当的方式促进腹壁肌肉的发育,比如让婴儿在清醒时多进行俯卧位抬头等活动,大一些的儿童可以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但要注意避免过度剧烈运动。俯卧位抬头等活动有助于锻炼腹部肌肉,增强腹壁的强度,降低疝气发生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