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偏瘫康复治疗方法是什么
脑卒中康复包括物理治疗(运动再学习疗法、Bobath疗法、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作业治疗(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精细功能训练)、针灸推拿治疗(针灸、推拿)、康复工程辅助(矫形器应用、助行器具使用)、康复护理(体位护理、康复训练监督指导),各部分通过不同方式帮助患者恢复运动、生活等功能,且针对不同人群有相应调整。
一、物理治疗
1.运动再学习疗法:基于正常运动发育和运动控制的生理学原理,将脑卒中后的运动恢复视为再学习或重新学习的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训练,包括关节活动度训练、肌力训练、平衡训练、步行训练等,帮助患者恢复运动功能。例如,对于上肢功能障碍的患者,可进行上肢的功能性活动训练,如穿衣、梳头、拿取物品等训练,通过反复练习强化神经肌肉的控制和协调能力,相关研究表明该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2.Bobath疗法:利用反射抑制模式来抑制异常的姿势反射和异常运动模式,诱导出正常的运动模式。重点在于抑制痉挛模式,促进分离运动。例如,对于偏瘫患者的下肢,通过特定的手法操作来纠正异常的下肢姿势,引导患者进行正确的下肢运动模式,如在仰卧位时对下肢进行正确的摆放和轻柔的运动引导,有助于改善下肢的运动控制和步态。该疗法适用于各年龄段的脑卒中偏瘫患者,但需要治疗师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精准操作。对于儿童患者,要考虑其生长发育特点,手法操作需更加轻柔且符合儿童的运动发育规律;对于老年患者,要结合其身体机能衰退的情况,调整训练强度和方式,以患者能耐受且不加重身体负担为原则。
3.强制性使用运动疗法:通过限制健侧肢体的使用,强迫患者使用患侧肢体进行活动,从而促进患侧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一般是将健侧上肢用夹板固定,迫使患者使用患侧上肢进行各种日常活动训练,如吃饭、穿衣、洗漱等。研究显示,该疗法对于上肢运动功能较差的脑卒中偏瘫患者有较好的效果,能显著提高患侧上肢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但在实施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患者的心理状态和耐受情况,避免因过度强制导致患者产生抵触情绪或身体不适。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患者,要评估其心理承受能力和身体的耐受极限,逐步增加训练强度;对于存在认知障碍的患者,需要在治疗师的密切监督下进行,确保训练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二、作业治疗
1.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训练:包括穿衣、进食、洗漱、如厕等基本日常生活活动的训练。通过针对性的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独立生活的能力。例如,对于穿衣困难的患者,训练其如何使用患侧上肢进行穿衣动作,从选择合适的衣物、正确的穿衣步骤等方面进行指导和练习。对于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患者,训练方式可有所调整,如女性患者可能更关注美观和自身舒适感,在训练穿衣时可考虑衣物的款式和穿着的便利性;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机能下降,可能需要更简单、省力的穿衣方法,如选择前开式的衣物等。同时要考虑患者的病史情况,如有关节疾病的患者,要避免过度牵拉关节导致损伤。
2.精细功能训练:针对手部的精细动作进行训练,如使用小积木进行拼图、使用筷子夹取物品、进行书法练习等。通过这些训练可以提高患者手部的灵活性和协调性,改善手部的精细运动功能。例如,使用握力器进行手部肌力训练,或者进行拧螺丝、扣纽扣等训练。对于儿童患者,精细功能训练可以促进其大脑发育和手眼协调能力的发展;对于老年患者,精细功能训练有助于维持手部的功能,预防因手部功能减退导致的日常生活困难。在训练过程中要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训练工具和难度,逐步增加训练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三、针灸推拿治疗
1.针灸治疗: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来调节人体的气血流通和经络功能,从而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和其他症状。例如,常选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悬钟等穴位进行针刺。现代研究表明,针灸可以通过调节神经递质、改善脑血流等多种机制发挥作用。但针灸治疗需要由专业的针灸医师进行操作,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辨证取穴。对于特殊人群如孕妇,要避免针刺某些敏感穴位,以防引起流产等不良后果;对于有出血倾向的患者,要谨慎使用针灸治疗。
2.推拿治疗:通过手法按摩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改善关节活动度。常用的手法包括揉、按、推、拿等。例如,对于痉挛的肌肉进行轻柔的揉按,以缓解肌肉紧张;对于关节活动受限的部位进行适当的推拿,帮助改善关节活动度。推拿治疗同样需要专业的推拿师操作,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手法的力度和频率。对于老年患者,由于皮肤较为松弛、骨质较脆等特点,推拿手法要更加轻柔,避免造成损伤;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控制手法力度,遵循儿科安全护理原则。
四、康复工程辅助
1.矫形器的应用:根据患者的病情和功能障碍情况,佩戴合适的矫形器来纠正异常姿势、辅助肢体运动。例如,对于足下垂的患者,可佩戴足托矫形器,帮助维持踝关节的正常位置,改善步行功能。矫形器的选择和佩戴需要由康复医师、康复治疗师和假肢矫形师共同评估和确定,要确保矫形器的舒适性和适配性。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矫形器的设计和材质等方面可能需要进行调整,如儿童患者的矫形器要考虑其生长发育因素,定期进行调整;老年患者的矫形器要注重舒适性和耐用性。
2.助行器具的使用:如拐杖、助行器等,帮助患者改善步行能力和平衡功能。对于行走困难的脑卒中偏瘫患者,助行器具可以提供支撑和稳定,帮助患者逐步恢复行走功能。在使用助行器具时,要对患者进行正确的使用方法培训,确保患者能够安全、正确地使用。不同的助行器具适用于不同的患者情况,要根据患者的肌力、平衡能力等因素进行选择。例如,对于单侧下肢功能障碍较严重的患者,可选择合适的拐杖;对于平衡能力较差的患者,助行器可能更为合适。同时要考虑患者的年龄和生活环境等因素,如老年患者可能需要更稳定、便于操作的助行器具,在家庭环境中使用的助行器具要考虑空间等因素。
五、康复护理
1.体位护理:定时为患者翻身、变换体位,预防压疮的发生。正确的体位摆放有助于预防肢体挛缩和畸形。例如,仰卧位时可在患侧肩部下方垫软枕使肩部前伸,上肢伸展,手指伸展;患侧卧位时可在胸前放置软枕,使上肢前伸等。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体位护理的要点有所不同,儿童患者要注意避免过度压迫身体部位影响生长发育;老年患者由于皮肤和骨骼的特点,要更加注意避免局部长时间受压。同时要根据患者的病史情况,如有皮肤疾病等,要选择合适的体位和护理用品。
2.康复训练的监督与指导:在患者进行康复训练过程中,护理人员要进行监督和指导,确保患者训练的正确性和安全性。例如,在患者进行步行训练时,护理人员要在旁边保护,及时纠正患者不正确的步行姿势,提醒患者注意保持平衡等。对于不同认知水平和配合程度的患者,护理人员的指导方式要有所不同,对于认知障碍的患者要更加耐心、细致地进行指导;对于情绪不稳定的患者要给予心理支持和鼓励,帮助其积极配合康复训练。同时要考虑患者的生活方式,如患者有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方式,要在康复护理过程中进行健康生活方式的引导,促进康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