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侧胸腔积液是双侧胸腔内液体聚集过多,常见病因有心血管疾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结缔组织病等,临床表现有呼吸困难、胸痛、咳嗽等,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和胸腔穿刺抽液检查,治疗原则是针对病因治疗和对症治疗,针对病因如结核性胸膜炎需抗结核、化脓性胸膜炎需抗感染等,对症包括抽液引流、吸氧等。
一、双侧胸腔积液的定义
双侧胸腔积液是指双侧胸腔内出现了过多的液体聚集。胸腔是位于胸廓内部、肺周围的潜在腔隙,正常情况下胸腔内有少量起润滑作用的液体。当各种病理因素导致液体产生增多或吸收减少时,就会出现双侧胸腔积液。
二、常见病因
1.心血管疾病
心力衰竭:尤其是左心衰竭时,肺静脉回流受阻,肺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液体漏出到胸腔。对于不同年龄段的人群,老年人心力衰竭的常见病因可能与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等有关;而年轻人可能因心肌病等原因导致心力衰竭。女性在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下,心脏负荷增加,也可能诱发心力衰竭相关的双侧胸腔积液。有心血管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等,发生双侧胸腔积液的风险更高。
缩窄性心包炎:心包发生纤维化等病变,限制了心脏的舒张功能,静脉回流受阻,导致体循环淤血,进而引起双侧胸腔积液。不同年龄人群都可能患缩窄性心包炎,但以中青年相对多见,男性和女性在发病率上无明显显著差异,有结核等感染病史的人群更易患缩窄性心包炎从而引发双侧胸腔积液。
2.感染性疾病
结核性胸膜炎:结核分枝杆菌感染胸膜引起,是双侧胸腔积液较常见的原因之一。各年龄段均可发病,青少年和中青年相对多见,男性略多于女性。有结核接触史或既往结核病史的人群,患结核性胸膜炎导致双侧胸腔积液的风险增加。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后,会引起胸膜的炎症反应,导致液体渗出。
化脓性胸膜炎:多由细菌感染引起,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感染累及胸膜。任何年龄段都可能发生,免疫力低下人群更易患病,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差异,有肺部感染病史或免疫力低下情况(如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的人群,发生化脓性胸膜炎进而出现双侧胸腔积液的风险较高。细菌感染导致胸膜产生炎症,大量中性粒细胞等浸润,液体渗出形成胸腔积液。
3.恶性肿瘤
肺癌:肺癌转移至胸膜是引起双侧胸腔积液的常见恶性肿瘤原因。多见于中老年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长期吸烟、有肺癌家族史等人群属于高危人群。肺癌细胞侵犯胸膜,刺激胸膜产生大量积液。
乳腺癌:乳腺癌转移至胸膜也可导致双侧胸腔积液。各年龄段女性均可发病,有乳腺癌病史或家族史的女性,发生胸膜转移引发双侧胸腔积液的风险增加。乳腺癌细胞转移至胸膜后,影响胸膜的正常功能,导致液体异常积聚。
淋巴瘤:淋巴瘤累及胸膜时可出现双侧胸腔积液。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和女性发病率无明显显著差异,有淋巴瘤相关危险因素(如感染某些病毒等)的人群,患淋巴瘤后出现胸膜累及进而双侧胸腔积液的风险较高。淋巴瘤细胞侵犯胸膜,导致胸腔积液产生。
4.其他原因
低蛋白血症:如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疾病可导致血浆白蛋白降低,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液体从血管内渗出到胸腔。肝硬化多见于长期大量饮酒或有病毒性肝炎病史的人群,各年龄段均可发病,男性多于女性;肾病综合征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性相对多见。低蛋白血症患者,由于胶体渗透压降低,容易出现双侧胸腔积液。
结缔组织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关节炎等。系统性红斑狼疮多见于育龄期女性,男性也可发病;类风湿关节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结缔组织病累及胸膜时,可引起双侧胸腔积液。其发病机制与自身免疫异常导致的胸膜炎症等有关。
三、临床表现
1.症状
呼吸困难:是双侧胸腔积液较常见的症状,积液量较少时可能仅有活动后气短,随着积液量增多,可出现静息时呼吸困难,严重时可端坐呼吸。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略有差异,老年人由于心肺功能相对较弱,呼吸困难症状可能更明显。对于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合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患者,双侧胸腔积液会进一步加重呼吸困难。
胸痛:部分患者可出现胸痛,多为隐痛或胀痛,结核性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可能较为明显,咳嗽或深呼吸时胸痛加重。不同病因导致的胸痛特点可能有所不同,如化脓性胸膜炎引起的胸痛往往较为剧烈。
咳嗽:可出现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若合并感染,咳嗽可能伴有咳痰。
2.体征
视诊:双侧胸廓可能对称或不对称,积液量较多时患侧胸廓饱满。
触诊:气管可能向健侧移位,语颤减弱或消失。
叩诊:积液区呈浊音或实音。
听诊:呼吸音减弱或消失,可能闻及胸膜摩擦音(多见于胸膜炎早期)。
四、诊断方法
1.影像学检查
胸部X线:可发现胸腔内积液,少量积液时表现为肋膈角变钝,中等量积液时表现为弧形致密影,遮盖半个肺野,大量积液时患侧胸腔呈大片致密影,纵隔向健侧移位。不同年龄人群胸部X线表现基本相似,但儿童由于胸廓发育等特点,积液量判断可能需要结合其他检查综合分析。
胸部CT:能更清晰地显示胸腔积液的量和部位,还可发现一些胸部X线不易发现的病变,如微小的肺部结节、胸膜的病变等。对于鉴别双侧胸腔积液的病因有重要价值,尤其在发现肺部占位性病变等方面优于胸部X线。
2.胸腔穿刺抽液检查
外观:漏出液多为淡黄色、透明;渗出液可呈草黄色、血性、脓性等。例如,结核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多为草黄色渗出液;化脓性胸膜炎的胸腔积液多为脓性;血性胸腔积液常见于恶性肿瘤、肺结核等。
生化检查:漏出液的蛋白含量较低(血清-胸腔积液蛋白梯度>11g/L),乳酸脱氢酶(LDH)水平较低;渗出液的蛋白含量较高,LDH水平较高。通过测定蛋白、LDH等指标可初步判断积液是漏出液还是渗出液。
细胞学检查:查找肿瘤细胞,对于恶性肿瘤导致的双侧胸腔积液具有重要诊断意义。如果在胸腔积液中找到肿瘤细胞,基本可明确为恶性胸腔积液。
病原学检查:如结核分枝杆菌涂片、培养等,有助于明确是否为结核性胸膜炎。如果结核分枝杆菌涂片或培养阳性,可确诊结核性胸膜炎。
五、治疗原则
1.针对病因治疗
结核性胸膜炎:需进行抗结核治疗,常用药物如异烟肼、利福平、吡嗪酰胺、乙胺丁醇等。不同年龄人群抗结核治疗方案基本相同,但要注意儿童用药的安全性和剂量调整。抗结核治疗要遵循早期、规律、全程、适量、联合的原则。
化脓性胸膜炎:选用敏感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根据病原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生素。对于有脓腔形成等情况,可能还需要进行胸腔引流等治疗。
恶性肿瘤导致的双侧胸腔积液: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期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手术、化疗、放疗等。对于胸腔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缓解症状。
心力衰竭导致的双侧胸腔积液:主要是治疗心力衰竭,改善心脏功能,如使用利尿剂等减轻心脏负荷。对于不同年龄的心力衰竭患者,药物选择和治疗方案需要根据具体病情调整,老年人要注意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低蛋白血症导致的双侧胸腔积液:治疗原发病,如治疗肝硬化、肾病综合征等,同时补充白蛋白,提高血浆胶体渗透压,减少胸腔积液的产生。
结缔组织病导致的双侧胸腔积液:主要是治疗结缔组织病,常用药物如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不同结缔组织病的治疗方案有所差异,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的治疗可能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联合免疫抑制剂,要根据患者的病情严重程度等调整治疗方案。
2.对症治疗
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对于积液量较多,引起明显呼吸困难等症状的患者,可进行胸腔穿刺抽液或胸腔闭式引流,迅速缓解症状。但要注意抽液速度不宜过快、量不宜过多,避免发生复张性肺水肿等并发症。对于儿童患者,操作要更加轻柔、谨慎。
吸氧:对于呼吸困难明显的患者给予吸氧治疗,改善缺氧症状。根据患者的缺氧程度调整吸氧浓度和流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