疟疾是疟原虫感染经按蚊叮咬传播的寄生虫病,有周期性发作寒战高热出汗、贫血、肝脾肿大等症状,不同年龄人群症状有差异,生活方式及有疟疾病史人群感染风险不同
周期性发作的寒战、高热和出汗:通常先有明显的寒战,持续数分钟,随后体温迅速上升,可达39℃甚至更高,伴有头痛、全身酸痛、乏力等症状,持续数小时后进入高热期;接着体温骤降,大量出汗,体温可迅速恢复正常或偏低,此为出汗期,整个发作过程可持续数小时,然后进入间歇期。不同疟原虫引起的疟疾发作周期有所不同,间日疟和卵形疟常为48小时发作一次,三日疟为72小时发作一次,恶性疟发热间隔时间不规律。
贫血:疟原虫寄生在红细胞内并破坏红细胞,长期发作可导致患者出现贫血症状,表现为面色苍白、头晕、乏力等。这是因为疟原虫的繁殖消耗了红细胞内的营养物质,且被破坏的红细胞释放出的物质会影响骨髓的造血功能,同时机体的免疫反应也会对红细胞造成进一步的损伤。
肝脾肿大:疟原虫及其代谢产物刺激机体的免疫反应,导致肝脾内的巨噬细胞等免疫细胞增生,以及肝脾的充血、水肿等,从而出现肝脾肿大的情况,尤其是在慢性疟疾患者中较为常见。
对于不同年龄的人群,疟疾的症状可能有所差异。儿童感染疟疾后,除了上述典型症状外,可能更容易出现高热惊厥等情况,这是因为儿童的神经系统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对高热的耐受性较差。而孕妇感染疟疾时,不仅自身病情可能较为严重,还可能影响胎儿的生长发育,增加早产、低体重儿等风险。在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处于疟疾流行地区且不注意防护(如不使用蚊帐、不涂抹驱蚊剂等)的人群感染疟疾的风险较高。有疟疾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疟疾时,症状可能相对较轻,但仍需密切关注病情变化,因为可能会出现病情复发或加重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