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发病原因包括:病毒有4种血清型且存在差异,感染后会引发免疫病理反应;伊蚊是主要传播媒介,其在积水容器产卵、在人居环境周围活动,使人口密集等地区易传播;人群普遍易感,新生儿有母体抗体,不同人群易感性有别,有基础疾病人群感染后病情可能更严重。
病毒因素:登革病毒是引发登革热的直接病原体,病毒有4种血清型(DEN-1、DEN-2、DEN-3和DEN-4),不同血清型之间以及同型不同毒株之间存在抗原性和毒力差异。当人体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毒会在体内复制,引发一系列免疫病理反应。例如,病毒可与宿主的免疫细胞相互作用,激活免疫系统,导致炎症介质大量释放,从而引起发热、出血等临床症状。
蚊虫传播因素:伊蚊是登革病毒的主要传播媒介,其中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是我国登革热的主要传播蚊种。伊蚊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或隐性感染者后,病毒在伊蚊体内繁殖,然后伊蚊再通过叮咬健康人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伊蚊喜欢在积水的容器中产卵,且活动范围相对较窄,通常在人居环境周围活动,这使得登革热在人口密集、卫生条件较差、蚊虫滋生的地区更容易传播。例如,在一些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由于气候温暖湿润,适合伊蚊繁殖,登革热的发病率相对较高。
人群易感性因素:人群对登革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对同型病毒产生一定免疫力,但对异型病毒免疫力较弱且维持时间较短。新生儿可从母体获得抗体而具有一定抵抗力,随着年龄增长,抗体水平逐渐降低,易感性增加。不同性别之间易感性无明显差异,但在一些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中,如长期在蚊虫滋生环境中工作、生活的人群,由于接触伊蚊的机会更多,感染风险相对较高。另外,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患有糖尿病、高血压等慢性疾病的患者,感染登革病毒后病情可能更严重,因为基础疾病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对病毒感染的耐受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