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毒性败血症主要由病毒感染引发,多种病毒可通过不同途径侵入人体致发病,同时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影响发病,免疫功能正常时不易发病,受损时易引发,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病史者及生活方式不当人群易患。
一、病原体感染是主因
病毒性败血症主要是由病毒感染引起。多种病毒均可导致,如肠道病毒(包括柯萨奇病毒、埃可病毒等)、疱疹病毒(单纯疱疹病毒、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等)、腺病毒、流感病毒等。这些病毒通过不同途径侵入人体后,在体内繁殖,进而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引发病毒性败血症。例如肠道病毒可经消化道侵入人体,在肠道内大量复制后,突破肠道黏膜屏障进入血液;疱疹病毒可通过皮肤黏膜破损处或呼吸道等途径进入人体,然后播散至血液中。不同年龄人群感染病毒的途径可能有所不同,儿童由于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且生活中与外界接触频繁,更容易通过呼吸道等途径感染病毒引发败血症;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免疫力下降,若接触到病毒也较易发病。生活方式方面,长期处于人员密集、通风不良环境中的人群,感染病毒的几率增加,从而增加了患病毒性败血症的风险;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本身患有免疫缺陷疾病等,其机体抵御病毒感染的能力较弱,更易因病毒感染发展为病毒性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状态影响发病
当机体免疫功能正常时,能够有效识别和清除入侵的病毒,一般不会引发败血症。但当机体免疫功能受损时,如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病、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需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患有恶性肿瘤导致机体免疫监视功能下降等情况,病毒就容易在体内大量繁殖并进入血液循环,从而引发病毒性败血症。对于儿童来说,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免疫功能相对较弱,相比成年人更易因病毒感染后发生败血症;老年人随着年龄增长,免疫功能逐渐衰退,也是病毒性败血症的易感人群。有基础病史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由于其免疫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是病毒性败血症的高危人群。在生活方式上,长期熬夜、过度劳累等会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使机体抵御病毒的能力下降,增加病毒性败血症的发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