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喉是由白喉棒状杆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革兰阳性菌能产外毒素,通过空气飞沫等传播,有局部和全身表现,可通过接种疫苗等预防,不同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病原体特点
白喉棒状杆菌是革兰阳性菌,能产生外毒素,这是导致白喉发病及引起严重并发症的关键因素。该菌对干燥、寒冷和日光抵抗力较强,但对湿热、化学消毒剂敏感,例如加热58℃10分钟即可将其杀死。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空气飞沫传播,患者和带菌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会污染空气,健康人吸入后可能被感染;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间接传播。
临床表现
局部表现:咽部白喉较为常见,患者咽部会出现灰白色假膜,不易剥离,强行剥离会导致出血。喉部白喉可引起声音嘶哑、呼吸困难等,严重时可因喉部假膜和水肿导致窒息。
全身表现:患者可能出现发热、乏力、食欲减退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中毒症状,如面色苍白、烦躁不安、脉细速等,还可能并发心肌炎、周围神经麻痹等严重并发症。
预防措施
接种疫苗:接种白喉类毒素是预防白喉的重要措施。儿童通常按计划接种百白破疫苗(含白喉类毒素),可有效降低白喉的发病率。
隔离患者:一旦发现白喉患者,应立即隔离,对其居住环境进行消毒,避免病菌传播。
切断传播途径:在白喉流行期间,应尽量避免前往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佩戴口罩,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手等。
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儿童:儿童是白喉的高发人群,由于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发育成熟,感染后病情可能进展较快。因此,儿童应按时接种白喉相关疫苗,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的健康状况,若出现发热、咽部不适等症状,应及时就医。
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感染白喉后容易发生严重并发症,如心肌炎等。老年人应加强自身防护,如避免接触白喉患者,保持居住环境清洁等,一旦出现疑似白喉症状,需尽快就医诊断。
有基础病史人群:本身患有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白喉后,基础疾病可能会加重,且治疗过程中需要特别注意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等问题。这类人群若接触了白喉患者或出现疑似白喉症状,应及时就医,并向医生告知基础病史,以便医生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