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的发生与病原体入侵、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及基础疾病影响有关,病原体可经多种途径入侵,免疫低下者易遭侵袭,糖尿病、慢性肝病、慢性肾功能不全等基础疾病会创造发病条件
一、病原体入侵是主因
败血症是由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而引起的全身性感染。常见的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细菌是最常见的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这些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呼吸道、消化道、泌尿道等途径进入血液循环。例如,皮肤外伤后若未得到及时有效的处理,细菌可能通过伤口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新生儿由于皮肤屏障功能较弱、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经脐部感染细菌后也容易导致败血症发生。对于儿童来说,其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相对成人更易遭受病原体侵袭引发败血症。而老年人由于机体功能衰退,免疫功能下降,也是败血症的高发人群之一,比如一些患有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等基础疾病的老年人,身体抵抗力差,更易被病原体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
二、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易诱发
当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时,更容易受到病原体的侵袭而引发败血症。例如,患有艾滋病的患者,其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被大量破坏,免疫功能严重受损,极易遭受各种病原体感染,从而增加了患败血症的风险。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如器官移植后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异反应的患者,其机体的免疫防御能力被抑制,也容易让病原体在体内滋生繁殖导致败血症。此外,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由于疾病本身以及放化疗等治疗手段的影响,机体免疫功能受到抑制,也是败血症的易感人群。
三、基础疾病的影响
一些基础疾病会为败血症的发生创造条件。例如,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控制不佳,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而且糖尿病患者常伴有血管病变和神经病变,影响机体的防御功能,使得病原体更容易侵入血液并引发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慢性肝病患者,如肝硬化患者,肝脏的合成、代谢、解毒等功能受损,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肝脏对细菌的清除能力下降,容易发生败血症。此外,患有慢性肾功能不全的患者,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紊乱,也容易遭受病原体感染引发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