蛲虫病由蛲虫感染引起,传播和感染方式包括直接接触感染(各年龄段可感染,儿童因生活习惯等感染率相对高,卫生条件差等时风险高)、间接接触感染(虫卵污染物品致感染,儿童因活动范围等风险大,成年人自我管理强感染几率低)、逆行感染(蛲虫肛周产卵致自身重复感染,儿童常见需家长加强护理)。
直接接触感染:
人群易感性:各年龄段均可感染,但儿童感染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的生活习惯有关,儿童可能更易通过手-口途径接触到蛲虫卵。例如,儿童在玩耍过程中,手部可能接触到被蛲虫卵污染的物品,如玩具、地面等,然后将手放入口中,从而导致感染。不同性别在直接接触感染方面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但儿童群体整体更易受影响。
生活方式因素:在卫生条件较差、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的环境中,直接接触感染的风险更高。比如,家庭居住环境拥挤、卫生设施不完善时,蛲虫卵更容易在人群中传播。
间接接触感染:
环境因素:蛲虫卵可污染室内的各种物品,如床单、被褥、玩具、家具表面等。在公共场所,如幼儿园、学校等集体环境中,物品容易被蛲虫卵污染,其他儿童接触到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就可能通过手-口途径感染蛲虫。对于有蛲虫病患儿的家庭,若不及时对环境进行清洁消毒,虫卵可在家庭环境中长时间存活,增加其他家庭成员感染的风险。
年龄与生活方式:年龄较小的儿童由于活动范围相对局限且自我防护意识较差,在间接接触感染方面面临更大风险。例如,幼儿可能在爬行过程中接触到被污染的地面,然后将手或其他物体放入口中,从而感染蛲虫。而成年人如果生活环境中有蛲虫污染情况,也可能通过接触被污染物品而感染,但相对儿童来说,成年人的自我卫生管理能力通常更强,感染几率相对较低。
逆行感染:蛲虫有在肛周产卵的习性,雌虫在夜间爬出肛门,在肛周皮肤上产卵,此时虫卵可刺激肛周皮肤,引起瘙痒,患儿用手搔抓肛周后,手上会沾染虫卵,若不及时洗手,虫卵可通过手-口途径再次进入肠道,导致自身重复感染,这种情况在儿童中较为常见,因为儿童不自觉搔抓肛周的情况相对较多。对于有逆行感染风险的儿童,家长需要加强对其肛周皮肤的护理,减少搔抓行为,从而降低自身重复感染的几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