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冠状病毒属β属冠状病毒,有包膜、多形性,通过飞沫和接触传播,免疫力低下人群(如患基础病者、老年人)易感染,常处人员密集等场所及从事高风险职业者接触病毒机会多,其表面S蛋白结合人体细胞ACE2受体入侵细胞致病理变化,出现相关症状及严重后果
一、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特性
新型冠状病毒属于β属的冠状病毒,有包膜,颗粒呈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140nm。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度约27-32kb,是目前已知RNA病毒中基因组最大的病毒之一。该病毒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通过接触传播。当感染者咳嗽、打喷嚏、说话时产生的飞沫,被他人吸入后可能导致感染;另外,接触被病毒污染的物品后,再触摸口、鼻、眼等黏膜部位,也会引发感染。
二、人体易感染的因素
(一)自身免疫状态
1.对于免疫力低下的人群,如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患者,其自身的免疫系统难以有效抵御病毒的入侵。例如,艾滋病患者由于免疫系统中的CD4T淋巴细胞被大量破坏,机体的免疫监视、防御等功能严重受损,感染新型冠状病毒后更容易发展为重症。
2.老年人通常随着年龄的增长,免疫系统功能逐渐衰退,免疫细胞的活性和数量下降,免疫应答能力减弱,相比年轻人更易感染新型冠状病毒且发生重症的风险更高。
(二)接触病毒的机会
1.生活方式方面,经常处于人员密集、通风不良场所的人群,如在拥挤的公共交通工具上、大型室内聚集场所等,接触到新型冠状病毒的概率大幅增加。比如在疫情高发期间,密闭且人员众多的商场内,如果有病毒携带者,其他人感染的风险就会显著升高。
2.从事高风险职业的人群,如医护人员在救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患者过程中,因直接接触患者,防护稍有不到位就容易感染;还有冷链物流相关工作人员,由于接触被病毒污染的冷链物品,感染风险也相对较高。
三、病毒的入侵机制
新型冠状病毒表面的刺突蛋白(S蛋白)能够识别并结合人体细胞表面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2(ACE2)受体。人体细胞一旦表达ACE2受体,病毒就可以借助这一受体进入细胞内,从而开始在细胞内复制增殖,进而导致人体出现感染相关的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引起肺部炎症等,表现出发热、咳嗽、乏力等临床症状,严重时可导致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多器官功能衰竭等严重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