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是由念珠菌引起的常见妇科炎症性疾病,白色念珠菌等是致病菌。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白带豆腐渣样等,可通过症状表现、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培养等诊断。
发病机制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
幼女由于雌激素水平低,阴道上皮内糖原少,pH值偏高,乳酸杆菌少,局部抵抗力差,容易受念珠菌感染。
绝经后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阴道黏膜变薄,局部抵抗力降低,也易发生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性别因素:主要发生在女性群体,与女性生殖系统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有关。女性阴道与尿道、肛门邻近,局部潮湿,适合念珠菌生长繁殖;同时,阴道内的菌群平衡易受多种因素影响而被破坏,从而引发感染。
生活方式因素:
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会抑制阴道内乳酸杆菌的生长,使其他菌群失衡,念珠菌大量繁殖而致病。例如,一些女性因治疗其他细菌感染长期应用广谱抗生素后,易出现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穿紧身化纤内裤会使外阴局部温度和湿度增加,有利于念珠菌滋生。
过度清洁阴道,尤其是使用碱性洗液冲洗阴道,会破坏阴道的酸性环境和正常菌群平衡,增加念珠菌感染的风险。
病史因素:患有糖尿病的女性,由于血糖升高,阴道内糖原含量增加,pH值改变,适合念珠菌生长,所以糖尿病患者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的发生率较高。此外,患有免疫缺陷性疾病的患者,如艾滋病患者,由于机体免疫力低下,也容易反复发生念珠菌性外阴阴道炎。
临床表现相关情况
患者主要表现为外阴瘙痒、灼痛,严重时坐卧不宁,异常痛苦,还可伴有尿频、尿痛及性交痛等症状。阴道分泌物增多,其特征为白色稠厚,呈凝乳状或豆腐渣样。检查可见外阴红斑、水肿,常伴有抓痕,阴道黏膜红肿,小阴唇内侧及阴道黏膜附有白色块状物,擦除后露出红肿黏膜面,急性期还可能见到糜烂及浅表溃疡。
诊断相关要点
症状表现:根据患者典型的外阴瘙痒、灼痛及豆腐渣样白带等临床表现初步怀疑。
实验室检查:
阴道分泌物涂片镜检:取阴道分泌物置于玻片上,滴加10%氢氧化钾溶液后镜检,若见到假菌丝或芽孢即可确诊。这是一种简便快速的诊断方法,通过显微镜观察到念珠菌的特征性结构来明确感染。
阴道分泌物培养:对于症状不典型或镜检阴性的患者,可进行分泌物培养,能明确病原菌的种类,同时还可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为选择合适的治疗药物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