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以肾综合征出血热较常见,其主要传播途径非人与人直接传染,而是接触传播(含鼠类排泄物经破损皮肤或黏膜侵入、被带病毒动物咬伤)、呼吸道传播(鼠类排泄物污染尘埃形成气溶胶被吸入)、消化道传播(进食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儿童、老年人、有基础疾病人群需特别注意,日常生活需采取防鼠、保持环境清洁等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一、主要传播途径
1.接触传播:
携带病毒的鼠类等动物的排泄物(如尿液、粪便等)中的病毒可通过破损的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例如,当人接触到被感染鼠类污染的环境后,若皮肤有微小伤口,病毒就可能由此进入人体引发感染。在一些农村地区,居住环境较差,鼠类活动频繁,人们若接触到被鼠类排泄物污染的物品,就存在感染风险。
也有通过被带病毒动物咬伤而感染的情况,这属于较为直接的接触传播方式,病毒通过伤口进入人体。
2.呼吸道传播:
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尘埃后形成气溶胶,人吸入含有病毒的气溶胶后可感染。比如,鼠类在室内活动时,其排泄物干燥后,病毒随尘埃飞扬,人吸入后就可能致病。在一些仓库等相对封闭、鼠类活动且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这种呼吸道传播的风险会增加。
3.消化道传播:
进食被鼠类携带病毒的排泄物污染的食物和水后可感染。例如,被鼠尿污染的食物被人食用后,病毒经消化道黏膜进入人体。在一些食品储存不当,易被鼠类接触污染的情况下,就存在消化道传播的可能。
二、特殊人群需特别注意的情况
1.儿童:儿童活泼好动,可能更容易接触到被鼠类污染的环境,比如在户外玩耍时接触到鼠类粪便等。家长应注意让儿童避免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减少儿童感染风险。
2.老年人:老年人免疫力相对较低,若接触到出血热病毒,感染后可能病情相对较重。所以老年人应更加注意居住环境的防鼠措施,如封堵门窗缝隙,防止鼠类进入室内,同时避免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物品。
3.有基础疾病人群:本身患有慢性疾病的人群,如糖尿病、高血压等,感染出血热后,病情可能更容易加重,且恢复相对较慢。这类人群更要注重居住环境的卫生,防止感染出血热病毒。
总之,出血热主要不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传播,而是通过接触传播、呼吸道传播、消化道传播等途径由动物传播给人,但在日常生活中仍需采取措施预防,如防鼠、保持环境清洁等,以降低感染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