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沙门菌治疗包括一般治疗(隔离休息、饮食调整)、对症治疗(降温、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抗菌治疗(选合适药物,儿童慎用氟喹诺酮类)、并发症治疗(肠出血卧床观察、严重用止血或输血;肠穿孔立即手术,儿童手术风险高需做好护理)。
隔离与休息:患者需进行消化道隔离,保证充足的休息,减少体力消耗,这有助于机体恢复。对于儿童患者,要营造舒适的休息环境,保证其睡眠质量,因为充足的休息对儿童机体的恢复尤为重要,儿童的身体机能尚在发育中,需要更多的休息来支持免疫系统对抗伤寒沙门菌。
饮食调整: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少食多餐。在患病期间,患者的消化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流质或半流质饮食易于消化吸收,能保证患者摄入足够的营养。对于儿童患者,要根据其年龄和消化能力调整饮食的质地和量,确保营养供给满足生长发育需求,同时避免加重消化道负担。
对症治疗
降温:当患者出现发热症状时,首先采用物理降温方法,如使用温水擦浴等。对于儿童患者,要避免使用可能对其产生不良影响的降温方式,由于儿童皮肤娇嫩,物理降温时要注意水温适宜,擦浴部位和力度要适中。若物理降温效果不佳,需谨慎选择合适的降温措施,因为低龄儿童使用某些药物降温可能存在风险。
纠正水电解质紊乱:根据患者的脱水程度和电解质情况,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对于存在水电解质紊乱的患者,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要准确评估水电解质失衡的状况,儿童由于体液调节功能相对较弱,更要密切监测电解质变化,及时调整补液方案,以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定。
抗菌治疗
药物选择:常用的抗菌药物有氟喹诺酮类等。氟喹诺酮类药物对伤寒沙门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但对于儿童患者,要严格掌握用药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因为该类药物可能对儿童骨骼发育产生潜在影响,所以需权衡利弊后谨慎使用。还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菌药物,确保用药的针对性。
并发症治疗
肠出血:若出现肠出血,要严格卧床休息,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出血情况。对于儿童患者,要加强护理,安抚儿童情绪,避免其因紧张、躁动加重出血。根据出血严重程度采取相应措施,如使用止血药物等,必要时可能需要输血等治疗。
肠穿孔:一旦发生肠穿孔,需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在术前要积极纠正休克等情况,对于儿童患者,手术风险相对较高,要做好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中、术后的护理,密切监测儿童的生命体征和术后恢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