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睾是睾丸未按正常过程从腰部腹膜后降入阴囊,早产儿发生率高,相关因素有内分泌、解剖、遗传等。其危害包括影响生育、增加恶变风险及造成心理影响。诊断靠体格检查和超声。治疗1岁左右干预,1岁内可激素治疗,超1岁或无效需手术,成年多建议切睾丸。儿童需家长关注,成年要定期体检和健康生活。
一、发病情况及相关因素
发病情况:在早产儿中隐睾的发生率较高,约为30%,足月儿中约为3%,而在成人中隐睾的发生率则低于0.5%。
相关因素:可能与内分泌因素有关,如促性腺激素缺乏导致睾丸下降动力不足;也可能与解剖因素有关,比如睾丸引带异常、精索血管或输精管过短等影响睾丸正常下降;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隐睾的发生中起到一定作用,有家族史的儿童发生隐睾的风险相对较高。
二、隐睾的危害
对生育功能的影响:单侧隐睾患者约有50%会出现不育,双侧隐睾患者几乎都会导致不育。因为睾丸需要在阴囊内相对低温的环境下才能正常生精,而腹腔内温度相对较高,长期处于这样的环境会影响精子的生成。
恶变风险:隐睾发生恶变的风险比正常阴囊内睾丸高20-50倍。尤其是腹腔内的睾丸,恶变的可能性更大。
心理影响:对于儿童来说,隐睾可能会影响其心理发育,导致自卑等心理问题。
三、诊断方法
体格检查:大多数隐睾可以通过体格检查发现,医生在阴囊部位触摸,若未触及睾丸,再进一步检查腹股沟等部位,判断睾丸是未降还是异位。
超声检查:是常用的辅助检查方法,可以明确睾丸的位置,是腹腔内、腹股沟管内还是异位在其他部位,同时还能了解睾丸的大小等情况。
四、治疗时机及方式
治疗时机:一般建议在1岁左右开始干预,因为随着年龄增长,睾丸受到的不良影响会逐渐加重。
治疗方式:
激素治疗:对于1岁以内的患儿,可尝试使用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等激素进行治疗,有一定概率促使睾丸下降至阴囊内。
手术治疗:若激素治疗无效或超过1岁的患儿,通常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如睾丸下降固定术,将睾丸固定在阴囊内。对于成年隐睾患者,由于恶变风险增加,多建议行睾丸切除术。
五、不同人群的注意事项
儿童人群:家长要密切关注儿童阴囊内睾丸的情况,若发现阴囊内未触及睾丸,应尽早带孩子就医检查。在照顾隐睾儿童时,要注意避免外伤等情况,因为异位或未降入阴囊的睾丸更容易受到损伤。
成年人群:成年隐睾患者要定期进行体检,尤其是睾丸的检查,以便早期发现恶变等情况。同时,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均衡饮食、适度运动等,维持身体的良好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