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有不同,初期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发热为最早症状且呈阶梯样上升;极期有高热、消化道、神经、循环系统症状、皮疹及肝脾肿大等表现;缓解期体温渐降、症状渐减但需防并发症;恢复期体温正常、食欲恢复,一般1个月左右康复,临床诊断需综合多因素判断
一、初期表现
病程第1周,多数患者起病缓慢,发热是最早出现的症状,体温呈阶梯样上升,5-7日可达39-40℃,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等,小儿可能表现为精神萎靡等,此阶段需注意与其他感染性疾病鉴别,因年龄不同可能在发热初期伴随症状有差异,如婴幼儿可能胃肠道症状相对突出。
二、极期表现
1.高热:发热持续1-2周,呈稽留热型,体温持续在39-40℃左右,波动较小,部分患者可能因基础情况不同(如婴幼儿本身代谢快等因素)热型不典型,但仍以高热为主要特征之一。
2.消化道症状:常有食欲不振、腹胀,多有便秘,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小儿尤其要关注肠道功能变化,可能影响营养摄入与吸收,进而影响生长发育等情况。
3.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神情淡漠、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严重时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等,这与伤寒杆菌释放的内毒素等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有关,不同年龄患者对神经系统影响程度不同,小儿可能更易出现神经系统抑制表现。
4.循环系统症状:可有相对缓脉,即脉搏加快程度与体温升高不平行,部分患者出现血压偏低等,小儿循环系统发育尚不完善,相对缓脉表现可能不典型,但也可通过心率等指标综合判断。
5.皮疹:病程7-14日,部分患者皮肤出现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位,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压之褪色,这是伤寒较具特征性的皮疹表现,小儿皮肤较薄嫩,皮疹观察需更细致。
6.肝脾肿大:多数患者有脾肿大,部分伴有肝肿大,严重时可出现肝功能异常,小儿肝脏、脾脏相对较脆弱,肿大时需注意观察有无破裂等风险。
三、缓解期表现
病程第3-4周,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如体温开始波动并逐渐恢复正常,消化道症状缓解,精神状态改善等,但此阶段仍需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尤其对于小儿等特殊人群,恢复过程中要密切监测。
四、恢复期表现
病程第5周左右,体温恢复正常,食欲逐渐恢复,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部分患者在恢复期可能因身体仍较虚弱等出现乏力等情况,小儿需要充足的营养补充来促进身体完全恢复到病前状态。
伤寒的临床表现因个体差异(年龄、基础健康状况等)会有一定不同,在临床诊断中需综合患者的症状、流行病学史等多方面因素进行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