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胆囊炎的发生与胆囊管梗阻、细菌感染及其他因素有关。胆囊管梗阻包括结石梗阻(最常见,约90%以上慢性胆囊炎伴胆囊结石)和非结石性梗阻(如蛔虫钻入、胆囊管狭窄等);细菌感染时,胆囊管梗阻后利于细菌滋生,病原菌入侵引发炎症持续致慢性胆囊炎;其他因素有年龄与性别(40岁以上、女性易患)、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肥胖易致)、病史影响(有胆道疾病史易转为慢性)
一、胆囊管梗阻
1.结石梗阻:胆囊结石是导致慢性胆囊炎最常见的原因。结石可引起胆囊管梗阻,使胆汁排出受阻,胆汁淤积在胆囊内,刺激胆囊黏膜,引发炎症反应。结石的长期存在还会反复损伤胆囊黏膜,导致胆囊壁逐渐出现慢性炎症性改变。例如,有研究表明,约90%以上的慢性胆囊炎患者伴有胆囊结石。
2.非结石性梗阻:如蛔虫钻入胆囊管、胆囊管狭窄等也可引起胆囊管梗阻,但相对较少见。蛔虫进入胆囊管后会阻塞胆汁流出通道,导致胆囊内压力升高,进而引发炎症。胆囊管狭窄可能由先天性因素或炎症后瘢痕形成等原因引起,同样会使胆汁排出不畅,诱发慢性胆囊炎。
二、细菌感染
1.病原菌入侵:当胆囊管梗阻后,胆囊内环境改变,有利于细菌滋生繁殖。常见的病原菌有大肠杆菌、克雷伯菌属、肠球菌等。细菌可通过血行感染、淋巴道感染或邻近器官感染蔓延等途径进入胆囊。例如,身体其他部位的感染病灶中的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胆囊引起感染;肠道内的细菌也可通过淋巴系统侵入胆囊。
2.炎症持续:细菌感染会引发胆囊的炎症反应,若感染持续存在或反复发生,就会导致慢性胆囊炎的形成。炎症会使胆囊壁充血、水肿、纤维组织增生,胆囊功能逐渐减退。
三、其他因素
1.年龄与性别:一般来说,40岁以上人群患慢性胆囊炎的风险相对较高,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这可能与女性的激素水平变化等因素有关。女性在妊娠、绝经等生理阶段,激素水平的波动可能影响胆囊的收缩功能,增加胆囊结石形成的风险,从而间接导致慢性胆囊炎的发生概率升高。
2.生活方式:长期高脂饮食的人群,胆汁中胆固醇含量升高,容易形成胆囊结石,进而引发慢性胆囊炎。例如,经常食用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等高脂肪食物的人,胆囊结石的发生率明显增加。此外,肥胖也是慢性胆囊炎的危险因素之一,肥胖者体内脂肪代谢紊乱,胆汁成分异常,容易导致胆囊结石形成和胆囊炎症的发生。
3.病史影响:有胆道疾病病史的人群,如既往有急性胆囊炎发作史的患者,在病情缓解后容易转为慢性胆囊炎。因为急性胆囊炎发作时胆囊黏膜受到严重损伤,修复过程中容易出现胆囊壁的纤维化等改变,导致胆囊功能异常,逐渐发展为慢性胆囊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