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是腹压突然增加时不自主漏尿,发病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表现为腹压增加漏尿及相关不适,诊断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治疗有非药物干预(盆底肌训练、子宫托等)和手术治疗,特殊人群需注意相应事项。
发病原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盆底支持结构逐渐退变,雌激素水平下降等,会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例如,绝经后女性由于雌激素缺乏,盆底组织萎缩、松弛,更容易出现压力性尿失禁。
性别因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解剖结构及生理特点有关。女性尿道短、直,且盆底肌肉和筋膜相对薄弱,妊娠、分娩等因素对盆底组织的损伤等都增加了女性患压力性尿失禁的几率。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便秘会增加腹压,从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肥胖者腹部脂肪堆积,增加了腹压,也容易引发压力性尿失禁;此外,长期吸烟可导致慢性咳嗽,进而增加腹压,也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相关。
病史因素:有盆腔手术史(如子宫切除术等)、多次分娩史的人群,盆底组织受到不同程度的损伤,患压力性尿失禁的可能性较大。
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压增加时不自主漏尿,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可分为不同等级。轻度患者可能仅在剧烈咳嗽、运动时出现少量漏尿;重度患者可能在日常活动甚至静息状态下都会出现漏尿情况,同时可能伴有会阴部潮湿、瘙痒等不适,长期漏尿还可能导致皮肤炎症等问题。
诊断方法
病史采集:详细询问患者漏尿的发生情况,包括诱发因素、漏尿频率、严重程度等。
体格检查:包括盆底肌肉检查,观察盆底肌肉的张力、弹性等情况;进行压力试验,通过增加腹压观察是否有尿液漏出。
辅助检查:尿流动力学检查是诊断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方法,可测定尿道压力、膀胱压力等指标,评估尿道括约肌功能和盆底支持情况;超声检查可以观察盆底结构的形态和功能等。
治疗与干预
非药物干预:对于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采用盆底肌训练,通过收缩盆底肌肉,每次持续5-10秒,然后放松,重复进行,每天进行3次以上,每次15-30分钟,长期坚持有助于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症状。另外,还可以使用子宫托等装置,起到支撑盆底组织的作用。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如耻骨后尿道中段吊带术等,通过手术来改善尿道的解剖结构,增强尿道的关闭能力。
对于特殊人群,如老年女性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在进行盆底肌训练时要注意适度,避免过度训练导致身体不适;对于妊娠期女性出现压力性尿失禁,要注意避免长时间站立、便秘等情况,可在医生指导下进行适当的盆底肌肉锻炼,以减少产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