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与妊娠与分娩、年龄、盆底肌肉功能、慢性疾病、手术等多种因素相关,妊娠次数多、难产等分娩情况易致盆底受损,年龄增长使雌激素下降致盆底改变,盆底肌肉异常、慢性咳嗽、肥胖、盆腔脏器手术等也会增加患病风险。
一、妊娠与分娩相关因素
妊娠过程中,增大的子宫会对盆底组织产生持续压迫,使得盆底支持结构受到牵拉,胶原纤维等组织发生改变,从而影响盆底功能。例如,在一项大规模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发现,妊娠次数越多,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越高。而分娩过程中,尤其是难产、产程延长、巨大儿分娩等情况,会对盆底肌肉和神经造成直接损伤。阴道助产、会阴撕裂等也会增加盆底组织受损的概率,据统计,约有20%-40%的经阴道分娩产妇会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相关的盆底功能改变。
二、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的雌激素水平逐渐下降,会导致盆底组织出现萎缩、变薄等退行性改变,盆底支持结构的强度和弹性降低,从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对于老年男性,前列腺增生等疾病可能会影响尿道周围的结构和功能,也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有关。一般来说,60岁以上人群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明显高于年轻人群。
三、盆底肌肉功能异常
盆底肌肉是支撑盆腔器官的重要结构,如果盆底肌肉存在松弛、力量减弱等情况,就无法有效地发挥其对尿道、膀胱等器官的支撑作用。长期从事重体力劳动、缺乏体育锻炼等人群,盆底肌肉容易出现力量不足的情况。研究表明,盆底肌肉训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盆底肌肉功能,降低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例如有研究显示,坚持规范盆底肌肉训练的女性,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率比未进行训练的女性降低约30%-50%。
四、慢性疾病因素
1.慢性咳嗽:长期慢性咳嗽会使腹压持续增加,反复的腹压增高会对盆底组织产生慢性损伤,进而影响盆底功能。例如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患者,由于长期咳嗽,患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明显高于常人。据统计,慢性咳嗽患者中压力性尿失禁的患病率较无慢性咳嗽人群高出约2-3倍。
2.肥胖:肥胖是压力性尿失禁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过多的脂肪堆积会增加腹压,同时也会对盆底组织造成机械性压迫,导致盆底支持结构受损。体重指数(BMI)≥30的肥胖人群,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概率是正常体重人群的2-3倍。
五、手术因素
盆腔脏器的手术,如子宫切除术、盆底重建手术等,可能会损伤盆底的神经和肌肉组织,从而引发压力性尿失禁。例如子宫切除术过程中,如果操作不当损伤了盆底相关神经,术后发生压力性尿失禁的风险会显著增加。有研究指出,子宫切除术后约10%-15%的患者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压力性尿失禁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