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性胃炎可通过综合治疗等手段一定程度控制甚至临床治愈,病因干预与治疗方面,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需规范根除,纠正不良饮食习惯、停用损伤胃黏膜药物等;药物治疗有胃黏膜保护剂、促胃肠动力药等促进胃黏膜修复与缓解症状;还需定期监测随访,早期发现癌前病变,患者要积极配合治疗、保持良好生活方式并定期随访。
一、病因干预与治疗
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如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不良饮食习惯、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等。若存在Hp感染,通过规范的幽门螺杆菌根除治疗,部分患者胃黏膜萎缩情况可得到改善。例如,目前常用的含铋剂的四联疗法(质子泵抑制剂+铋剂+两种抗生素)根除Hp,有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其能有效清除Hp,进而利于胃黏膜的修复,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在Hp根除后病情可趋于稳定甚至好转。对于由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萎缩性胃炎,如长期高盐饮食、喜好辛辣刺激食物等,纠正这些不良饮食习惯后,胃黏膜的微环境得到改善,也有助于病情的控制和恢复。长期服用损伤胃黏膜药物者,停用相关药物并采取保护胃黏膜等措施后,胃黏膜萎缩进展可能会减缓。
二、药物治疗与胃黏膜修复
胃黏膜保护剂:一些药物可起到保护胃黏膜的作用,促进胃黏膜修复,如硫糖铝等,能在胃内形成保护膜,减少胃酸、胆汁等对胃黏膜的刺激,为胃黏膜的修复创造有利条件。
促胃肠动力药:当萎缩性胃炎患者伴有消化不良、腹胀等症状时,使用促胃肠动力药如多潘立酮等,可改善胃肠蠕动,缓解相关不适症状,从而间接有利于胃黏膜的恢复,因为良好的胃肠动力有助于胃内食物的排空,减少食物对胃黏膜的持续刺激。
三、定期监测与随访
萎缩性胃炎患者需要定期进行胃镜检查及病理活检等监测。因为部分萎缩性胃炎有癌变的潜在风险,通过定期监测可以早期发现胃黏膜是否出现异型增生等癌前病变情况,以便及时采取进一步的干预措施,如必要时进行内镜下治疗等,从而阻断病情向胃癌进展,提高患者的预后。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监测的频率可能有所不同,一般年龄较大、有长期萎缩性胃炎病史等高危因素的患者可能需要更密切的监测。女性患者在治疗和监测过程中也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遵循相应的诊疗方案。在生活方式方面,无论男女,都需要保持规律的作息、适度运动等,这些都有助于整体健康,利于萎缩性胃炎的治疗和康复。有相关病史的患者更要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规范的治疗和监测,不能随意中断治疗或忽视定期复查。
总之,萎缩性胃炎通过针对病因的处理、合适的药物治疗以及定期监测等综合措施,多数患者可以得到较好的控制,部分患者可以实现临床治愈,但需要患者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方案,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定期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