狂犬病病毒传染途径有哪些
狂犬病病毒主要通过咬伤或抓伤传染(感染病毒动物唾液中病毒经皮肤或黏膜破损处进入人体,动物饲养者等风险高,儿童易被伤需防)、黏膜接触传染(含病毒分泌物接触人黏膜如眼结膜、口腔黏膜可致感染,动物相关工作防护不当及女性特殊人群需注意)、器官移植传染(接受含病毒器官移植可感染,虽罕见但风险高,器官移植前供体筛查要严格把控)。
一、咬伤或抓伤传染
1.途径详情:当感染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如狗、猫、狼等)咬伤或抓伤人体时,病毒可通过动物唾液中的病毒经皮肤或黏膜的破损处进入人体。例如,被携带狂犬病病毒的狗咬伤后,病毒便有很大机会通过伤口侵入人体引发感染。这种情况在动物饲养者、兽医等经常接触动物人群中风险相对较高,因为他们更易被动物咬伤或抓伤。对于儿童来说,由于其自我保护意识较弱,在与宠物互动时更易发生被咬伤或抓伤的情况,需特别注意防范。
2.衍生动物的唾液是狂犬病病毒传播的重要载体,病毒在动物唾液中存活并具有传染性。不同动物携带狂犬病病毒的概率有所不同,一般来说,哺乳类动物中狗是最主要的狂犬病病毒传播源,全球约99%的人间狂犬病是由犬传播所致。
二、黏膜接触传染
1.途径详情: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分泌物接触到人的黏膜,如眼结膜、口腔黏膜等也可导致感染。比如,被感染病毒的动物舔舐眼部,病毒就可能通过眼结膜侵入人体;或者在处理感染狂犬病病毒动物的皮毛等过程中,病毒通过口腔黏膜进入人体。从事动物相关工作且防护不当的人群,如皮毛加工人员,就面临因黏膜接触而感染狂犬病病毒的风险。对于女性特殊人群,如果在接触可能携带狂犬病病毒的动物后没有做好黏膜防护,也存在感染风险,需要格外谨慎。
2.衍生黏膜部位的上皮细胞相对薄弱,狂犬病病毒更容易通过这些部位侵入人体。眼结膜是较为娇嫩的黏膜组织,一旦接触到含有病毒的物质,病毒入侵的概率较高;口腔黏膜在接触到污染物质时,也可能让病毒有可乘之机。
三、器官移植传染
1.途径详情:接受了含有狂犬病病毒的器官移植,也可能感染狂犬病病毒。这种情况虽然较为罕见,但一旦发生,感染风险极高。例如,在器官移植过程中,如果供体器官携带狂犬病病毒,受体就有可能通过移植手术感染狂犬病病毒。对于需要进行器官移植的患者及其家属来说,这是需要高度关注的潜在风险点,在器官移植前的供体筛查等环节都要严格把控,以降低感染风险。
2.衍生器官移植是将供体的器官植入受体体内,若供体器官被狂犬病病毒感染,病毒就会随着器官进入受体体内,从而引发感染。由于器官移植手术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于供体的检测需要极其严格,确保供体没有携带狂犬病病毒等相关病原体,才能最大程度保障受体的安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