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病奈瑟菌是引起淋病的性传播病原体,传播途径主要是性接触及母婴传播,感染后不同人群有不同临床表现,诊断方法有涂片、培养、核酸检测,治疗用抗生素且需规范疗程与复查,孕妇、新生儿、儿童等特殊人群有相应注意事项。
一、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包括异性间和同性间的性接触。此外,新生儿可在分娩时通过产道被感染,引起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等。
二、感染后的临床表现
1.男性急性淋病:感染后通常经过2-10天的潜伏期,会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尿道刺激症状,随后尿道可排出脓性分泌物,初期为稀薄的黏液性分泌物,逐渐变为黄色脓性。
2.女性急性淋病:宫颈是最常见的感染部位,多数患者无症状或症状轻微,有症状者可表现为阴道分泌物增多、尿痛、尿频等,阴道分泌物多呈脓性。此外,还可能出现前庭大腺炎等情况,表现为前庭大腺红肿、疼痛,严重时可形成脓肿。
3.播散性淋病:较少见,多发生于有基础疾病或免疫力低下的人群。细菌可通过血液循环播散到全身,引起菌血症,可出现发热、寒战、皮疹、关节疼痛等全身症状,还可能累及心内膜、脑膜等部位,导致相应的并发症。
三、诊断方法
1.涂片检查:取尿道或宫颈等部位的分泌物进行涂片,革兰染色后镜检,若在中性粒细胞内发现革兰阴性双球菌,具有一定的诊断价值,但对于女性宫颈等部位的标本,其敏感性和特异性相对男性尿道标本稍低。
2.培养法:是诊断淋病的金标准。将分泌物接种在巧克力琼脂培养基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等条件下培养,根据菌落形态、生化反应等进行鉴定。培养法可以明确病原体,且能进行药敏试验,指导临床用药。
3.核酸检测:包括核酸扩增试验等,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可用于淋病的诊断,尤其适用于症状不典型或涂片、培养阴性的患者。
四、治疗
主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如头孢曲松等抗生素。但治疗需遵循规范的疗程,且治疗后需要进行复查,确保治愈。
五、特殊人群注意事项
1.孕妇:孕妇感染淋病奈瑟菌可能会导致早产、胎膜早破等不良妊娠结局,同时可传染给新生儿。孕妇需及时接受规范的抗生素治疗,选择对胎儿影响较小的抗生素,治疗后要密切监测母婴情况。
2.新生儿:新生儿通过产道感染淋病奈瑟菌后,易引起淋菌性结膜炎等。对于分娩时可能暴露于淋病奈瑟菌的新生儿,需及时用抗生素眼药水(如硝酸银滴眼液等)进行预防治疗,同时密切观察新生儿眼部等部位的情况,一旦发现感染迹象,要尽早进行规范治疗。
3.儿童:儿童感染淋病奈瑟菌多为间接接触感染或被性虐待等情况引起,一旦发现儿童疑似淋病,需及时就医,在治疗时要考虑儿童的生理特点,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同时要关注儿童的心理状况,给予必要的心理支持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