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是否患狂犬病需综合临床症状表现(前期类似感冒、进而恐惧敏感、兴奋期高度兴奋恐水怕风等,后期渐趋安静致瘫死亡,不同人群表现有差异)、暴露史评估(明确可疑动物接触史及不同人群暴露风险)、实验室检查(病毒抗原、核酸检测及抗体检测),还需与破伤风、病毒性脑炎等鉴别,综合多方面因素判断,怀疑感染需及时就医明确诊断。
一、临床症状表现
狂犬病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阶段性,前期可能出现低热、倦怠、头痛、恶心、全身不适等非特异性症状,类似感冒。进而出现恐惧不安,对声、光、风等刺激敏感而有喉头紧缩感。兴奋期表现为高度兴奋,突出为极度恐怖、恐水、怕风。恐水是狂犬病的特殊症状,典型患者见水、闻流水声甚至仅提及饮水时,可引起严重咽喉肌痉挛。患者体温常升高(38~40℃)。后期渐趋安静,痉挛停止,出现弛缓性瘫痪,尤以肢体软瘫为多见。呼吸变慢及不整,心搏微弱,神志不清,最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不同年龄段人群症状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可能更易出现精神异常等表现;有基础疾病的患者可能症状不典型,需更细致鉴别。
二、暴露史评估
详细询问暴露史是判断是否患狂犬病的重要依据。要明确是否有被可疑狂犬病动物(如患狂犬病的狗、猫等哺乳动物)咬伤、抓伤或舔舐黏膜、破损皮肤的情况。如果有被可疑动物接触史,尤其是动物出现异常表现(如狂躁不安、流涎等),则需高度警惕狂犬病可能。不同生活方式的人群暴露风险不同,比如经常接触宠物的人群暴露风险相对较高;儿童由于活泼好动,与宠物接触时更易发生暴露情况,需特别注意。
三、实验室检查
1.病毒抗原检测:可取患者的唾液、脑脊液、角膜印片等进行病毒抗原检测,采用免疫荧光法等,若检测出狂犬病病毒抗原,有助于诊断。
2.病毒核酸检测:通过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等方法检测狂犬病病毒核酸,阳性结果对狂犬病诊断有重要意义。
3.抗体检测:血清中和抗体于发病后6日即可出现,2~3周达高峰。检测血清中和抗体对回顾性诊断有价值,但对早期诊断意义不大。对于有暴露史但还未出现明显症状的人群,可通过检测抗体来辅助判断。
四、鉴别诊断
需与破伤风、病毒性脑炎等疾病鉴别。破伤风主要表现为肌肉强直性痉挛,有苦笑面容、角弓反张等典型表现,一般无恐水症状;病毒性脑炎多有发热、头痛、呕吐等症状,脑脊液检查等可助鉴别。特殊人群如孕妇、老年人等在鉴别诊断时需综合考虑其身体机能状态对症状的影响,孕妇可能因身体负担等出现症状不典型情况,老年人可能基础疾病多干扰鉴别。
总之,判断是否得了狂犬病需要综合临床症状表现、暴露史评估以及实验室检查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判断,一旦怀疑感染狂犬病需及时就医进一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