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经伊蚊叮咬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介绍了其病原体与传播途径、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以及预防与控制等方面内容,包括不同轻症和重症表现、综合诊断依据及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鉴别、防蚊灭蚊等预防措施和发现患者及时隔离治疗等控制措施,强调不同人群感染及应对的相关情况。
一、病原体与传播途径
登革病毒是引发登革热的病原体,主要通过埃及伊蚊和白纹伊蚊等伊蚊叮咬进行传播。当伊蚊叮咬了感染登革病毒的患者后,病毒会在蚊体内繁殖,之后再叮咬健康人时,就会将病毒传播给他人。不同年龄、性别人群均可能被感染,生活在伊蚊滋生环境、经常接触蚊虫的人群感染风险相对较高,若本身有基础病史且免疫力较低,感染后可能病情发展更复杂。
二、临床表现
1.轻症表现:通常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还可能伴有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皮疹,一般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等,这些症状持续数天后可能逐渐缓解,但也有复发的可能。
2.重症表现:少数患者病情会进展为重症登革热,可出现严重出血倾向,如皮肤瘀斑、鼻出血、牙龈出血等,还可能有器官损伤,常见的有肝脏损伤(表现为肝功能异常等)、胃肠道出血等,严重时可导致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情况,不同年龄人群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重症登革热在病情进展速度等方面可能与成人有所不同,需密切关注。
三、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主要依据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5天内到过登革热流行区等)、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清学检测(如检测登革病毒特异性抗体等)、病毒核酸检测等。通过这些综合信息来明确是否为登革热感染。
2.鉴别诊断:需要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相鉴别,比如麻疹、猩红热、风疹等。这些疾病在临床表现上有一些相似之处,但通过详细的流行病学调查、实验室特异性检查等可以进行区分。例如麻疹有其典型的口腔黏膜斑等表现,风疹的全身症状相对较轻等,可通过这些特点来鉴别。
四、预防与控制
1.预防措施:
防蚊灭蚊:清理家居周围积水,因为伊蚊喜欢在积水处产卵繁殖,可使用纱窗、蚊帐等防止蚊虫叮咬,也可使用蚊香、电蚊拍等灭蚊工具。
保护易感人群:对于前往登革热流行地区的人群,要做好个人防护,如穿着长袖衣物、涂抹驱蚊剂等。
2.控制措施:一旦发现登革热患者,要及时进行隔离治疗,防止疾病进一步传播。同时对患者居住环境等进行消毒处理,减少蚊虫滋生和病毒传播的机会。对于特殊人群,如儿童,要格外注意防蚊,避免其被蚊虫叮咬感染登革热,因为儿童免疫系统相对较弱,感染后可能更易出现重症情况;对于老年人等有基础病史的人群,感染登革热后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因为其身体机能相对较差,病情变化可能更难察觉和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