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血热主要通过接触传播(包括宿主动物直接接触和接触被污染物品)、呼吸道传播(含病毒气溶胶吸入)、消化道传播(食用被污染食物或水),不同人群面临不同传播风险,儿童、女性、有不良生活方式及基础病史人群需分别注意相应防护以避免感染出血热
一、接触传播
1.宿主动物直接接触:出血热相关的宿主动物,如啮齿类动物(鼠类等),它们的血液、唾液、尿液、粪便等含有病毒。人如果直接接触到这些宿主动物的体液,例如被带毒鼠类咬伤、抓伤,或者破损的皮肤、黏膜接触到鼠类的排泄物等,就有可能感染出血热病毒。比如在一些鼠类活动频繁且卫生条件较差的环境中,人不小心接触到鼠类污染的物品,病毒就可能通过皮肤或黏膜侵入人体。
2.接触被污染物品:被宿主动物体液污染的环境中的物品,像被鼠尿污染的餐具、衣物等,健康人接触这些被污染的物品后,若手部有破损或者通过黏膜接触,也会导致病毒传播。例如在仓库等场所,长期有鼠类活动,物品被鼠类排泄物污染后,工作人员在整理物品时就存在接触感染的风险。
二、呼吸道传播
1.含病毒气溶胶吸入:宿主动物的排泄物、分泌物干燥后形成气溶胶,病毒会附着在这些气溶胶颗粒上。人在清扫卫生、整理被污染物品等过程中,会使含有病毒的气溶胶悬浮在空气中,当人吸入这些气溶胶时,病毒就有可能通过呼吸道黏膜进入人体引发感染。比如在鼠类密集的房间进行清扫,扬起的灰尘中可能含有病毒气溶胶,此时人吸入后就有感染出血热的风险。
三、消化道传播
1.食用被污染食物或水:被出血热病毒污染的食物和水,人食用或饮用后会感染病毒。例如,鼠类在食物上排泄,污染了食物,而人在未将食物彻底清洁或煮熟的情况下食用,就会摄入病毒;或者被污染的水源没有经过proper处理就被饮用,也会导致病毒经消化道进入人体。比如在一些卫生条件不佳的农村地区,水源可能被鼠类排泄物污染,当地居民饮用后就可能引发出血热感染。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在面临出血热传播风险时需要注意:对于儿童,由于其免疫力相对较低,且活动范围可能与鼠类接触较多(如在户外玩耍时可能接触到鼠类排泄物等),家长应加强对儿童的看护,避免儿童接触可能被鼠类污染的环境和物品;对于女性,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尤其在生理期等身体抵抗力可能相对下降时,更要注意防止接触到可能携带病毒的物质;对于有不良生活方式(如长期接触野外环境、经常进入鼠类密集区域等)的人群,要更加注意做好防护措施,如穿戴防护装备、定期对居住和工作环境进行灭鼠和清洁;对于有基础病史的人群,由于其身体抵抗力或基础健康状况可能较差,一旦感染出血热,病情可能相对更严重,因此这类人群更要严格避免接触可能传播出血热的因素,如尽量减少进入可能有鼠类活动的场所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