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由伤寒杆菌引起,传染源是伤寒患者和带菌者,传播途径有水源、食物、日常生活接触、苍蝇蟑螂传播,人群普遍易感且儿童青壮年发病率较高,发病机制与人体防御功能、感染菌量等有关,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经两次菌血症产生症状,还可致肠出血、肠穿孔等。
传染源:伤寒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患者从潜伏期开始就可从粪便排菌,在病程2-4周排菌量最多,传染性最强。带菌者包括恢复期带菌者(病后3个月内仍排菌者)和慢性带菌者(病后超过3个月仍排菌者),慢性带菌者是引起伤寒散发和流行的重要传染源。
传播途径:
水源传播:是伤寒传播的重要途径,常可引起暴发流行。被伤寒杆菌污染的水源,如井水、河水等,人们饮用后易感染。例如,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水源防护不足的地区,若水源被伤寒患者或带菌者的粪便污染,就可能导致伤寒的传播。
食物传播:被伤寒杆菌污染的食物也是常见传播途径。如污染的牛奶、肉类、蔬菜等,当健康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后,就可能感染伤寒。比如,食品加工人员若为伤寒带菌者,在加工食物过程中可能污染食物,进而使食用该食物的人群发生感染。
日常生活接触传播:通过接触被伤寒杆菌污染的物品而传播,如玩具、餐具、衣物等。这种传播方式多在卫生条件较差、个人卫生习惯不佳的情况下发生,尤其在儿童群体中,由于其卫生防护意识和习惯相对较差,更容易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物品而感染伤寒。
苍蝇和蟑螂传播:苍蝇和蟑螂可机械性携带伤寒杆菌,污染食物和餐具,从而传播伤寒。苍蝇常在粪便、垃圾与食物之间飞行,容易将伤寒杆菌带到食物上,若人食用了被污染的食物就会感染;蟑螂同样可携带伤寒杆菌并传播。
易感人群:人群普遍易感,一般儿童和青壮年发病率相对较高。这与儿童的免疫系统发育尚未完善、青壮年可能因生活和工作环境等因素接触传染源的机会相对较多有关。感染伤寒杆菌后可获得较为持久的免疫力,再次感染的情况较少见。
发病机制: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是否发病以及病情的严重程度取决于人体的防御功能、感染细菌的数量等因素。当人体抵抗力下降时,伤寒杆菌到达小肠后,穿过肠黏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被巨噬细胞吞噬并在其胞内繁殖,部分细菌通过淋巴管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大量繁殖,再经胸导管进入血流,引起初次菌血症,此时处于潜伏期。伤寒杆菌随血流进入肝、脾、胆囊、骨髓等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大量繁殖后,再次进入血流,引起第二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产生临床症状,如持续发热、相对缓脉、全身中毒症状与消化道症状、玫瑰疹、肝脾肿大等。病程第2-3周,伤寒杆菌继续随血流播散至全身各脏器与皮肤等,经胆管进入肠道,再次侵入肠壁淋巴组织,使原已致敏的肠壁淋巴组织产生严重炎症反应,导致肠黏膜坏死、脱落及溃疡形成,若病变累及血管可引起肠出血,溃疡深达肌层及浆膜层时可引起肠穿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