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性尿失禁是常见泌尿系统疾病,发病机制是盆底支持结构异常致尿道阻力下降,腹压增加时尿液不自主漏出。高发人群与年龄、性别、生活方式、病史等因素相关,临床表现为腹压增加时漏尿及相关不适,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治疗有非手术(盆底肌肉训练、用子宫托、补充雌激素)和手术(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方式,能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一、发病机制
正常情况下,尿道周围的盆底肌肉和筋膜起到支撑尿道的作用,使得尿道处于关闭状态,能够控制尿液的排出。而在压力性尿失禁患者中,盆底支持结构出现异常,例如盆底肌肉松弛、尿道周围结缔组织损伤等,导致尿道阻力下降,当腹压增加时,无法有效阻挡尿液外流。
二、高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因素: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雌激素水平下降,会引起盆底支持组织萎缩,从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生风险。老年男性也可能因前列腺增生等原因,导致盆底结构改变,引发该病。
性别因素: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这与女性的解剖结构特点有关,女性尿道短、直,且盆底肌肉和筋膜相对薄弱,在妊娠、分娩等过程中容易损伤盆底支持结构。
生活方式因素:长期重体力劳动、肥胖等会增加腹压,进而增加压力性尿失禁的发病几率。频繁的剧烈咳嗽(如患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者)也会使腹压反复增高,促进该病发生。
病史因素:有多次妊娠、难产史的女性,分娩过程中可能造成盆底肌肉、筋膜及神经损伤,增加患病风险;盆腔手术史(如子宫切除术等)也可能影响盆底结构,引发压力性尿失禁。
三、临床表现
主要表现为腹压增加时不自主的尿液漏出,根据漏尿程度可分为不同严重等级。轻度者可能仅在剧烈运动等情况时有少量漏尿,重度者可能在日常活动中就会出现明显的尿液漏出,同时可能伴有会阴部潮湿、瘙痒等不适,长期尿液刺激还可能导致皮肤炎症等问题。
四、诊断方法
医生通常会通过详细的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如压力试验等)以及一些辅助检查来确诊。例如尿垫试验,让患者在特定时间内使用尿垫,然后通过检测尿垫的重量等判断漏尿程度;尿动力学检查可以评估尿道压力、膀胱功能等,有助于明确诊断及病情严重程度。
五、治疗方式
非手术治疗:对于轻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采用盆底肌肉训练,通过有意识地收缩盆底肌肉,增强盆底肌肉力量,改善症状。此外,还可以使用子宫托等器械辅助支撑尿道;对于一些因雌激素缺乏导致的女性患者,可考虑适量补充雌激素,但需在医生评估后进行。
手术治疗:对于中重度压力性尿失禁患者,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如耻骨后膀胱尿道悬吊术等,通过手术恢复尿道的正常解剖位置和功能,改善症状。
总之,压力性尿失禁是一种需要引起重视的疾病,不同人群有不同的发病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通过早期诊断和合适的治疗方式,大多患者可以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