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膜炎有局部症状(疼痛、肿胀、压痛、活动受限)和全身症状(感染性骨膜炎可有发热寒战等),治疗包括一般治疗(休息、物理治疗如急性期冷敷、急性期过后热敷)、药物治疗(非感染性用非甾体抗炎药,感染性用抗生素),少数严重保守治疗无效者需手术治疗。
一、骨膜炎的症状
1.局部症状
疼痛:是骨膜炎常见的症状,多为隐痛、胀痛或酸痛等,在活动后往往会加重。例如运动性骨膜炎患者,在进行跑步等运动时,疼痛会明显加剧,休息后可有所缓解,但再次活动又会复发。不同部位的骨膜炎疼痛表现略有差异,如胫骨骨膜炎患者,胫骨部位会有特定的疼痛区域。
肿胀:病变部位可能出现肿胀,这是由于炎症刺激导致局部组织液渗出增加等原因引起。以小腿骨膜炎为例,可观察到小腿相应部位肿胀,皮肤可能会有轻度的紧张感。
压痛:在病变部位按压时会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指按压骨膜炎症区域,患者能感觉到较为明显的疼痛反应。
活动受限:由于疼痛和局部的炎症反应,患者的肢体活动会受到一定限制。比如膝关节骨膜炎患者,膝关节的屈伸活动可能会不灵活,影响正常的行走、上下楼梯等活动。
2.全身症状:一般情况下骨膜炎全身症状不明显,但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可能会出现发热、寒战等全身感染症状。例如细菌感染引起的急性化脓性骨膜炎,患者体温可能会升高,可达38℃以上,同时伴有畏寒怕冷等表现。
二、骨膜炎的治疗
1.一般治疗
休息:让患病部位充分休息,避免过度活动,防止进一步损伤骨膜。比如运动性骨膜炎患者,需要停止引起疼痛的运动,让肢体得到充足的休息时间。对于儿童患者,由于其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过度活动可能会对骨膜造成更大影响,更需要严格休息。
物理治疗
热敷:在骨膜炎的急性期过后,可以适当进行热敷,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有助于炎症的消退和肿胀的减轻。一般每次热敷15-20分钟,温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皮肤。对于不同年龄的患者,热敷温度和时间可适当调整,儿童皮肤较为娇嫩,温度要稍低,时间也要相应缩短。
冷敷:在骨膜炎的急性期,如疼痛、肿胀明显时,可进行冷敷,每次冷敷10-15分钟,每天可多次冷敷。冷敷可以减轻局部充血、缓解疼痛。但要注意避免冻伤皮肤,尤其是儿童皮肤薄,更要严格控制冷敷时间和温度。
2.药物治疗:非感染性骨膜炎一般可使用非甾体抗炎药等,如布洛芬等,起到抗炎、止痛的作用。但对于儿童患者,要谨慎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需在医生指导下根据具体情况权衡利弊后使用。如果是感染性骨膜炎,则需要使用抗生素进行抗感染治疗,选择敏感的抗生素,根据病情严重程度决定口服或静脉给药等方式。
3.手术治疗:少数病情较为严重、保守治疗无效的骨膜炎患者可能需要手术治疗。例如骨膜下有较大脓肿形成等情况时,可能需要进行手术切开引流等操作。但手术治疗有一定的风险和适应证,需要严格评估患者的病情后决定是否采用手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