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脊柱侧弯治疗方法需综合患儿侧弯角度、年龄、骨骼发育阶段等因素确定,包括观察等待(侧弯<20°-25°且生长阶段进展不明显时,定期查X光片等监测)、支具治疗(侧弯20°-40°且处生长发育期,用Milwaukee等支具,观察皮肤和复查X光)、手术治疗(侧弯>40°-50°或进展快、影响心肺等,有脊柱融合术和生长棒技术,脊柱融合术可能影响生长,生长棒技术需多次手术调整并监测),治疗中密切随访调整方案。
监测要点:需要定期(通常每4-6个月)进行脊柱X光片检查,监测侧弯角度的变化以及脊柱的生长情况。要关注患儿的身高、脊柱外观等情况,因为不同年龄阶段患儿的脊柱生长速度不同,婴幼儿期和青春期是脊柱生长的快速阶段,此时期侧弯可能进展更快。
支具治疗
适用条件:适用于侧弯角度在20°-40°之间,且处于骨骼生长发育期的患儿。例如,Risser征0-3级的患儿(Risser征是用于判断骨骼发育成熟度的指标,0级表示髂骨翼无骨化,3级表示骨化已达髂前上棘)。
支具类型及原理:常用的支具有Milwaukee支具、Boston支具等。支具通过施加外力来阻止脊柱侧弯的进展。其原理是利用杠杆作用和三点力矫正原理,对脊柱施加特定方向的压力,限制脊柱的异常生长。在佩戴支具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儿的皮肤情况,因为长时间佩戴支具可能会导致皮肤受压部位出现压疮等问题,尤其是年幼患儿皮肤较为娇嫩,更要注意定期检查皮肤状况并进行适当护理。同时,要定期复查X光片,评估支具的矫正效果和脊柱的生长情况。
手术治疗
手术指征:当侧弯角度大于40°-50°,或者侧弯角度虽然小于此范围,但在观察过程中进展迅速,预计在生长发育期侧弯角度会明显增加时,通常需要考虑手术治疗。另外,如果侧弯已经导致心肺功能受到影响,比如出现呼吸困难等症状,也需要及时手术。
手术方式
脊柱融合术:是常见的手术方式,通过植入内固定装置(如椎弓根螺钉等)将脊柱的多个椎体固定融合,以矫正脊柱侧弯并防止其进一步进展。对于年龄较小的患儿,脊柱融合术可能会影响脊柱的生长发育,导致躯干生长不平衡等问题,所以在手术时机的选择上需要非常谨慎,要综合评估侧弯进展风险和脊柱生长潜力等因素。
生长棒技术:适用于年龄较小、侧弯进展较快且脊柱仍有生长潜力的患儿。生长棒可以在不完全融合脊柱的情况下,随着患儿的生长逐步调整棒的长度,持续矫正脊柱侧弯,保留脊柱的生长能力。但生长棒技术需要多次进行手术调整,术后也需要密切监测脊柱的生长和内固定的情况,患儿在术后的康复过程中需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内固定装置出现问题。
先天性脊柱侧弯的治疗方法需要根据患儿的具体情况,包括侧弯角度、年龄、骨骼发育阶段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考虑,选择最适合患儿的治疗方案,并且在治疗过程中要密切随访,根据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