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宫附件囊肿形成原因
附件囊肿的成因包括生理性因素(如卵泡囊肿、黄体囊肿)、病理性因素(炎症性因素[盆腔炎性疾病、结核性盆腔炎]、子宫内膜异位性因素[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肿瘤性因素[卵巢肿瘤、输卵管肿瘤])以及其他因素(内分泌因素、遗传因素)
一、生理性因素
1.卵泡囊肿:正常女性卵巢每月会有卵泡发育、成熟及排卵过程,若卵泡成熟后未破裂排卵,持续增大就可能形成卵泡囊肿,一般直径多在2-3厘米,常在月经周期结束后自然消失,多见于育龄期女性,与正常的生殖生理过程相关。
2.黄体囊肿:排卵后卵泡壁塌陷形成黄体,若黄体持续存在且腔内积液增多,直径超过3厘米时就称为黄体囊肿。怀孕早期女性也可能出现生理性黄体囊肿,一般无特殊不适,多可在妊娠3个月后自行消退。
二、病理性因素
1.炎症性因素
盆腔炎性疾病:盆腔内的附件(输卵管、卵巢)受到细菌等病原体感染引发炎症,炎症刺激可导致局部组织渗出、包裹形成囊肿。常见于有不洁性生活史、多次宫腔操作史的女性,如曾行人工流产、刮宫等手术,炎症可蔓延至附件部位,长期慢性炎症刺激使组织增生、包裹形成囊肿。
结核性盆腔炎: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结核病变可累及输卵管、卵巢等附件,导致输卵管伞端粘连、包裹,形成输卵管卵巢结核性囊肿,多见于年轻女性,常伴有低热、盗汗、乏力等全身结核中毒症状。
2.子宫内膜异位性因素
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异位的子宫内膜种植在卵巢上,随着月经周期反复出血,血液积聚在卵巢内形成囊肿,囊肿内含有类似巧克力样的黏稠液体,故又称卵巢巧克力囊肿。好发于30-40岁的育龄女性,与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相关,患者多有进行性加重的痛经、不孕等表现。
3.肿瘤性因素
卵巢肿瘤:卵巢本身可发生多种肿瘤,如浆液性囊腺瘤、黏液性囊腺瘤等良性肿瘤,以及卵巢癌等恶性肿瘤。良性肿瘤多为单侧、囊性、表面光滑,生长缓慢;恶性肿瘤则生长迅速,常为双侧、实性或囊实性,伴有腹腔积液等表现。不同年龄人群好发的卵巢肿瘤类型有所差异,如浆液性囊腺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而卵巢癌多见于中老年女性。
输卵管肿瘤:输卵管良性肿瘤较少见,如输卵管腺瘤样瘤等;输卵管恶性肿瘤以输卵管癌相对多见,多发生于绝经后女性,可能与慢性输卵管炎症长期刺激等因素有关。
三、其他因素
1.内分泌因素:体内激素水平的异常变化可能影响附件部位的组织代谢等。例如,某些内分泌紊乱疾病可能导致卵巢功能异常,进而引起囊肿形成,常见于长期精神压力大、生活不规律的女性,长期的不良生活方式可影响下丘脑-垂体-卵巢轴的功能,导致激素分泌失衡。
2.遗传因素:部分卵巢肿瘤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如有卵巢癌家族史的女性,其发生卵巢癌相关囊肿的风险可能高于普通人群。例如,BRCA1/BRCA2基因突变与卵巢癌的发生密切相关,携带这些基因突变的女性患附件囊肿尤其是卵巢癌的概率会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