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和慢性骨髓炎的区别
急性骨髓炎与慢性骨髓炎在定义与病因、临床表现、影像学表现、治疗原则上存在差异,急性多由化脓菌血行感染致起病急,有全身重毒症状等,早期影像核素等敏感,早期用抗生素等治疗;慢性多由急性迁延或低毒感染致,全身症状轻,有窦道等,影像有骨质破坏修复等,需手术治疗为主。
一、定义与病因差异
1.急性骨髓炎:多由化脓性细菌经血行感染引起,常见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等,起病急骤,细菌短期内侵入骨组织引发炎症反应。任何年龄段均可发病,但儿童由于骨骺活跃、血运丰富等因素相对更易患急性骨髓炎,生活方式方面,若儿童卫生习惯差、机体免疫力低下时更易诱发。
2.慢性骨髓炎:通常是急性骨髓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迁延而来,也可由低毒力细菌感染直接导致,病程超过3个月,骨组织持续存在炎症、修复与破坏的病理过程,各年龄段均可能发生,有急性骨髓炎病史未规范治疗的人群是高危因素,一些糖尿病患者等因机体抵抗力较弱也易发展为慢性骨髓炎。
二、临床表现差异
1.急性骨髓炎:全身症状明显,常表现为高热、寒战、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局部表现为病变部位剧烈疼痛、肿胀、皮温升高,压痛明显,关节活动受限,病情进展迅速,若未及时控制,感染可能扩散。儿童患者因表述能力有限,可能仅表现为肢体的哭闹、不愿活动等。
2.慢性骨髓炎:全身症状相对较轻,可能仅有低热或无明显全身症状,局部可见皮肤窦道形成,反复流脓,窦道周围皮肤可出现色素沉着、瘢痕形成,局部可触及骨性硬块,病变部位可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压痛,病情时轻时重,长期不愈可导致肢体畸形、肌肉萎缩等并发症。
三、影像学表现差异
1.急性骨髓炎:早期(1-2周内)X线检查可能无明显异常,核素骨扫描在发病后1-2天即可发现阳性结果,敏感性高;MRI检查对早期骨髓炎的诊断价值更高,可显示骨髓水肿、软组织炎症等改变。
2.慢性骨髓炎:X线表现为骨质破坏与修复同时存在,可见骨膜增生、骨质硬化、死骨形成等,死骨表现为密度增高的块状物,骨包壳形成明显,CT检查可更清晰地显示死骨、窦道等情况,MRI有助于评估骨髓炎周围软组织情况及是否存在炎症复发等。
四、治疗原则差异
1.急性骨髓炎:早期主要采用抗生素治疗,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敏感抗生素,足量、足疗程应用,同时可配合局部制动等支持治疗,必要时需进行手术引流,如钻孔引流或开窗减压,以引流脓液,减轻骨内高压,防止炎症扩散。儿童患者在治疗时需特别注意抗生素的选择,避免使用对骨骼发育可能有影响的药物,且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慢性骨髓炎:治疗较为复杂,往往需要手术治疗,通过手术清除死骨、炎性肉芽组织、消灭死腔等,常用手术方式有死骨摘除术、病灶清除术、肌瓣填塞术等,术后仍需继续应用抗生素,但疗程相对急性骨髓炎可适当调整,同时要加强营养支持等治疗,对于伴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需积极控制基础疾病以促进病情恢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