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下垂是因膈肌悬力不足等致胃整体位置下降、排空延迟的病症,其症状表现有消化系统的腹胀、上腹部不适、腹痛、恶心呕吐,全身的消瘦、乏力、神经精神症状,以及体征上站立时上腹部凹陷下腹膨隆、可见胃型及蠕动波、触诊有强烈主动脉搏动等,个体有差异,出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检查治疗。
消化系统症状
腹胀及上腹部不适:患者多有腹部胀满感、沉重感、压迫感。尤其是在进食后更为明显,因为进食会加重胃的负担,使得下垂的胃受到更多牵拉,从而导致上腹部不适症状加重。例如,一些胃下垂患者进食少量食物后就会感觉上腹部饱胀难忍,这是因为胃的容纳及消化功能受到影响,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延长,进而引起腹胀等不适。
腹痛:疼痛多为持续性隐痛,一般疼痛程度不一,常于餐后发生,与食量有关。进食量愈大,其疼痛时间愈长,且疼痛亦较重。同时疼痛与活动有关,饭后活动往往使疼痛加重。这是因为进食后胃的重量增加,活动时胃的韧带受到更明显的牵拉,从而引发疼痛。不同年龄、性别患者表现可能无明显差异,但一般来说,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缺乏运动等)可能会增加胃下垂发生风险,进而影响腹痛等症状的出现频率和程度;有慢性消化系统病史的患者,胃下垂导致的腹痛可能更易反复发作且症状相对复杂。
恶心、呕吐:常于饭后活动时发作,尤其进食过多时更易出现。这是因为胃排空延迟,食物在胃内滞留时间较长,胃扩张刺激胃黏膜,引起恶心、呕吐反射。比如,胃下垂患者在饱餐后立即进行较剧烈运动,就容易引发恶心、呕吐症状。
全身症状
消瘦、乏力:由于胃下垂患者消化功能紊乱,食物消化吸收不良,长期营养摄入不足,会导致患者出现消瘦、乏力的症状。患者体型可能较为瘦弱,精神状态不佳,活动耐力下降。不同年龄段人群,消瘦、乏力的表现可能有所不同,儿童患者可能会影响生长发育,表现为身高、体重增长缓慢等;老年患者则可能因消瘦、乏力而更容易出现跌倒等意外情况。
神经精神症状:部分患者会出现失眠、头痛、头昏、忧郁等神经精神症状。这可能与胃下垂导致的身体不适长期困扰患者,影响其心理状态有关。比如,长期受胃下垂相关症状折磨的患者,容易产生焦虑、抑郁等情绪,进而引发神经精神方面的症状。
体征表现
腹部体征:患者站立时,可见上腹部明显凹陷,而下腹膨隆,有不适感,有时可见胃型及蠕动波。触诊时,上腹部可扪及强烈的主动脉搏动。例如,医生通过触诊可以感觉到上腹部有较为明显的主动脉搏动,这是因为胃下垂后,胃的位置改变,邻近的血管受到影响而出现的体征变化。不同性别患者体征表现无本质差异,但女性患者如果同时存在生育等情况,可能会因腹部肌肉等结构的变化而影响胃下垂体征的表现程度;老年患者腹部肌肉松弛,胃下垂的体征可能相对更易被察觉。
胃下垂的症状表现因个体差异有所不同,一旦出现上述相关症状,应及时就医进行相关检查,如X线钡餐检查等,以明确诊断,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