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热有突发高热、全身痛、皮疹、胃肠道症状等表现,诊断方法包括血常规检查、血清学检查、病毒分离,鉴别诊断需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区分,不同年龄、特殊人群等在症状表现、诊断及鉴别时各有特点。
一、登革热的症状表现
登革热患者通常会出现突发高热,体温可在数小时内升至39~40℃,且持续发热2~7天左右。部分患者还会伴有头痛、眼眶痛、肌肉关节痛等全身痛症状。同时,可能出现皮疹,多为斑丘疹或麻疹样皮疹等。另外,有些患者会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年龄较小的儿童可能症状表现相对不典型,需要更仔细观察。女性在感染登革热时,症状表现与一般人群无本质差异,但自身免疫状态等可能影响病情发展。有不良生活方式的人群,如长期熬夜、缺乏运动等,可能抵抗力相对较弱,感染登革热后病情可能相对较重。有登革热病史的人群再次感染时,症状可能有不同特点,需格外注意。
二、登革热的诊断方法
1.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早期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可增高,血小板也可能减少,通过血常规的这些指标变化可初步提示可能感染登革热。不同年龄患者血常规指标可能有一定差异,儿童的白细胞、血小板等数值范围与成人不同,需要结合儿童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来判断。女性的血常规指标在非特殊生理期与男性无根本差异,但妊娠等特殊生理状态可能影响指标。有基础血液疾病的人群血常规指标本身可能异常,会干扰登革热的诊断判断。
2.血清学检查:检测特异性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若为阳性有助于诊断登革热。还可检测病毒核酸,通过核酸检测技术如实时荧光定量PCR等检测血液中的登革病毒核酸来明确是否感染。对于不同年龄患者,血清学检查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能有细微差别。女性在孕期等特殊时期进行血清学检查时,要考虑激素等因素对结果的可能影响。有免疫功能缺陷等病史的人群血清学检查结果可能不准确,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表现综合判断。
3.病毒分离:从患者血液等标本中分离出登革病毒可确诊,但操作相对复杂,一般在专业的实验室进行。年龄较小的儿童采集标本可能有一定困难,需要专业医护人员操作。特殊人群如免疫抑制患者等,病毒分离的结果解读需要谨慎,要结合整体临床情况分析。
三、登革热的鉴别诊断
需与其他发热出疹性疾病相鉴别,如流行性感冒、麻疹、猩红热等。流行性感冒主要表现为发热、咳嗽、咽痛等呼吸道症状为主,与登革热的全身痛、皮疹等表现不同;麻疹有典型的出疹顺序,从耳后、发际开始,逐渐蔓延至全身,且有口腔麻疹黏膜斑等特征;猩红热有特殊的皮疹表现,如弥漫性充血性针尖大小的皮疹,压之褪色,伴有草莓舌等。不同年龄人群患这些疾病的表现可能有差异,儿童患麻疹时症状可能更重且并发症相对较多。女性在感染时,鉴别诊断要考虑自身生理状态对症状表现的影响。有基础疾病的人群,如本身有免疫性疾病的患者,鉴别诊断时需要排除基础疾病对症状的干扰,结合多种检查手段综合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