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病由伤寒杆菌引起,其致病原因包括:伤寒杆菌在自然界生存能力较强但对热、干燥等敏感;传播途径有经消化道、密切接触、苍蝇媒介传播;易感人群是儿童青少年、卫生条件差地区人群、未接种疫苗者;发病机制是伤寒杆菌侵入肠壁淋巴组织等大量繁殖,经淋巴管入肠系膜淋巴结,少量入血致两次菌血症,释放内毒素致症状,且可在胆囊存活成带菌者传播病菌。
传播途径
经消化道传播:伤寒杆菌主要通过被污染的水和食物传播。例如,在水源被伤寒杆菌污染的地区,人们饮用了被污染的水后,就有可能感染伤寒杆菌;食物被伤寒杆菌污染,如被污染的蔬菜、水果、肉类等,人食用后也会引发感染。在日常生活中,如果个人卫生习惯不佳,如饭前便后不洗手,手上沾染了伤寒杆菌后进食,也容易通过消化道感染。
密切接触传播:与伤寒患者密切接触,如照顾患者、与患者共用餐具等,也可能会感染伤寒杆菌。这是因为伤寒患者的粪便、尿液等排泄物中含有大量的伤寒杆菌,如果健康人与患者的排泄物有密切接触,且未做好防护措施,就容易通过接触污染的物品而感染。
苍蝇等媒介传播:苍蝇可以携带伤寒杆菌,它们在污染的粪便、垃圾等场所停留后,又飞到食物上,当人食用了被苍蝇污染的食物时,就可能感染伤寒杆菌。苍蝇的活动较为频繁,能够在不同的污染源和食物之间传播病菌,增加了伤寒杆菌传播的机会。
易感人群
儿童和青少年:相对而言,儿童和青少年的免疫系统发育尚不完善,对伤寒杆菌的抵抗力较弱,更容易感染伤寒病。尤其是在学校、幼儿园等集体生活环境中,儿童和青少年密切接触的机会较多,如果有传染源存在,就容易造成伤寒的传播流行。
卫生条件较差地区的人群:在卫生条件较差、饮用水源难以保证安全、食品卫生监管不到位的地区,人群感染伤寒病的风险较高。这些地区的人们接触被污染的水和食物的机会更多,而且个人卫生习惯往往也较差,从而增加了感染伤寒杆菌的可能性。
未接种伤寒疫苗的人群:伤寒疫苗可以有效降低人体感染伤寒杆菌的风险,未接种伤寒疫苗的人群对伤寒杆菌的易感性相对较高,在伤寒杆菌流行的地区或接触传染源的情况下,更容易感染患病。
发病机制
伤寒杆菌进入人体后,首先会经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侵入肠壁淋巴组织,尤其是回肠下段的集合淋巴结和孤立淋巴滤泡,在这些部位大量繁殖。随后,部分病菌会通过淋巴管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引起淋巴结的炎症反应。与此同时,少量病菌会进入血液,引起第一次菌血症,此时患者可能没有明显症状,处于潜伏期。随着病菌在血液中大量繁殖,再次进入血液引起第二次菌血症,患者会出现发热、全身不适等症状。伤寒杆菌在体内继续生长繁殖,不断释放内毒素,内毒素是导致伤寒临床症状的主要致病因素。内毒素会引起人体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如发热、全身毒血症状、消化系统功能紊乱等。此外,伤寒杆菌还会在胆囊中持续存在,即使患者经过治疗临床症状缓解,但胆囊中的伤寒杆菌可能仍然存活,成为带菌者,可再次排菌传播病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