败血症是病原体侵入血液循环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的全身性感染性疾病,其引起原因包括病原体因素(细菌、真菌、病毒等可通过多种途径侵入血液)和宿主因素(年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低下、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等易致感染引发败血症)
病原体因素:
细菌:是最常见的病原体,如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状况人群感染的主要细菌有所差异,例如新生儿败血症中,B族链球菌、大肠埃希菌等较为常见;而在老年人中,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等感染相对较多。细菌可通过皮肤或黏膜的创口、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等途径侵入血液。比如皮肤有较大面积的烧伤创面时,细菌容易从创面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患有肺炎时,细菌可经呼吸道入血导致败血症。
真菌:在免疫力低下人群中较为常见,如长期使用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患者,以及患有艾滋病、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的人群。白色念珠菌是常见的致病真菌,可通过消化道、呼吸道等途径侵入血液引起败血症。例如长期住院且使用大量抗生素的患者,肠道菌群平衡被打破,白色念珠菌过度生长并侵入血液引发感染。
病毒:某些病毒感染也可能导致败血症,如Ebola病毒、某些疱疹病毒等,但相对细菌和真菌而言,病毒引起败血症的情况较少见。病毒侵入人体后,在体内大量繁殖,可进入血液引发全身性感染。
宿主因素:
年龄:新生儿由于免疫系统尚未发育完全,皮肤黏膜屏障功能较弱,容易受到细菌等病原体的侵袭,发生败血症的风险较高;老年人各器官功能衰退,免疫力下降,也更容易发生败血症。例如新生儿脐部护理不当,细菌容易侵入引发败血症;老年人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时,血糖控制不佳,机体抵抗力下降,易发生细菌感染进而发展为败血症。
基础疾病:患有糖尿病、肝硬化、恶性肿瘤、艾滋病等基础疾病的人群,机体免疫力低下,容易发生病原体感染,且感染后较难控制,容易发展为败血症。比如糖尿病患者血糖长期处于较高水平,有利于细菌生长繁殖,同时机体的免疫功能也会受到影响,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风险;恶性肿瘤患者接受化疗、放疗后,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容易发生各种病原体感染,进而引发败血症。
免疫功能低下:长期使用免疫抑制剂(如器官移植后使用的免疫抑制剂)、接受放疗或化疗的肿瘤患者、艾滋病患者等,机体免疫功能受损,对病原体的清除能力减弱,容易导致病原体在血液中生长繁殖,引发败血症。例如器官移植患者需要长期服用免疫抑制剂来防止排斥反应,这使得他们的免疫力降低,容易遭受各种病原体的侵袭,增加了败血症的发生几率。
皮肤黏膜屏障受损:皮肤黏膜是人体抵御病原体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当皮肤出现大面积烧伤、创伤、溃疡,或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系统黏膜发生炎症、损伤时,病原体容易通过这些受损部位侵入血液,引发败血症。比如严重烧伤患者的皮肤屏障被破坏,大量细菌可从创面侵入血液;患有膀胱炎的患者,膀胱黏膜受损,细菌容易进入血液导致败血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