腺性膀胱炎如何治疗
腺性膀胱炎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和随访监测。一般治疗鼓励多饮水、保持良好生活习惯及控制基础疾病;药物治疗有抗感染及膀胱灌注药物;手术治疗有经尿道电切术和激光治疗;需定期随访监测,根据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一、一般治疗
对于症状较轻且无明显膀胱黏膜病变的腺性膀胱炎患者,可采取一般治疗。如鼓励患者多饮水,增加尿液生成,通过尿液的冲刷作用,可能减少膀胱内细菌等有害物质的刺激,有助于缓解一些轻微的尿路刺激症状等。同时,要注意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憋尿等不良行为,因为憋尿会使膀胱处于充盈状态,加重膀胱黏膜的损伤风险等。对于存在糖尿病等基础疾病的患者,要积极控制基础疾病,因为高血糖环境有利于细菌滋生,会增加泌尿系统感染的几率,而泌尿系统感染可能诱发或加重腺性膀胱炎的症状。
二、药物治疗
1.抗感染药物:如果腺性膀胱炎患者合并有泌尿系统感染,可根据尿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合适的抗感染药物。例如,对于大肠埃希菌等常见致病菌感染,可选用喹诺酮类等抗生素,但需注意不同年龄段患者的药物选择差异,儿童由于其肝肾功能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应避免使用可能对肝肾功能有较大影响的药物,而优先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较小且有效的药物。
2.膀胱灌注药物:一些药物可通过膀胱灌注的方式用于腺性膀胱炎的治疗。例如,卡介苗等药物,有研究表明卡介苗膀胱灌注可能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来抑制膀胱内异常细胞的生长等,但在使用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免疫状态等情况,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要谨慎使用,因为卡介苗可能会引发较严重的免疫相关不良反应等。
三、手术治疗
1.经尿道电切术:这是治疗腺性膀胱炎较为常用的手术方式。通过电切镜将膀胱内的病变黏膜组织切除。手术适用于病变范围相对局限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要准确切除病变组织,同时尽量减少对正常膀胱黏膜的损伤。对于老年患者,要考虑其身体的耐受性等情况,术前需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心肺功能等,以确保手术的安全性。术后要注意观察患者的排尿情况等,如有异常及时处理。
2.激光治疗:利用激光的能量破坏病变组织。与经尿道电切术相比,激光治疗具有出血少、术后恢复相对较快等优点。但激光治疗也有其适用范围,对于一些特殊部位或特殊大小的病变,要评估激光治疗的可行性。在治疗过程中,同样要关注患者的个体差异,如不同年龄患者对激光能量的耐受程度可能不同等。
四、随访监测
腺性膀胱炎患者无论采取何种治疗方式,都需要进行定期随访监测。通过膀胱镜检查等手段观察膀胱黏膜的恢复情况以及是否有复发等。一般建议术后短期内(如3-6个月)进行首次膀胱镜复查,之后根据情况适当延长复查间隔时间。对于有复发高危因素的患者,如病变范围较广、术后病理提示有不典型增生等情况的患者,要缩短随访间隔时间,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在随访过程中,要关注患者的整体健康状况,包括泌尿系统症状以及全身状况等,根据随访结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