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需从病史采集、症状评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多方面进行。病史采集包括月经史、生育史、既往感染史;症状有下腹疼痛、月经异常、不孕等;体格检查可见腹部及妇科相应表现;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CRP、血沉、阴道分泌物检查等;影像学检查有B超、腹腔镜等,不同人群需综合其特点进行全面评估。
一、病史采集
1.月经史:详细询问月经的周期、经期、经量等情况,部分慢性盆腔炎患者可能存在月经紊乱的表现,如经期延长、经量增多等,这与盆腔炎症导致盆腔充血等因素相关。
2.生育史:了解是否有流产、分娩史,尤其是有宫腔操作史者,如人工流产、清宫术等,这些操作可能增加盆腔感染的风险,从而引发慢性盆腔炎。
3.既往感染史:询问是否有过盆腔感染、阴道炎、宫颈炎等病史,若既往有这些感染未得到彻底治疗,容易迁延发展为慢性盆腔炎。
二、症状评估
1.下腹疼痛:多为下腹坠胀、隐痛或腰骶部酸痛,常在劳累、性交后及月经前后加剧。这是因为慢性炎症形成的瘢痕粘连以及盆腔充血,导致患者出现下腹部不适。
2.月经异常:部分患者可出现月经增多,这与盆腔充血及卵巢功能障碍有关;也有患者可能出现月经失调,如月经周期紊乱等情况。
3.不孕:慢性盆腔炎可导致输卵管粘连阻塞,进而引起不孕,这在有生育需求的女性中较为常见,需重点询问相关情况。
三、体格检查
1.腹部检查:一般腹部压痛不明显,若病情较重,可能在下腹部触及增厚的组织或包块,伴有轻度压痛。
2.妇科检查:
宫颈举痛:医生进行宫颈触诊时,患者可有宫颈举痛,这是由于盆腔炎症累及宫颈周围组织所致。
附件增厚或包块:可触及一侧或双侧附件增厚、压痛,或可触及囊性、实性包块,边界多不清,活动度较差。
四、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部分患者血常规可无明显异常,若合并急性发作,可能出现白细胞计数及中性粒细胞比例升高。
2.C反应蛋白(CRP)及血沉(ESR):在慢性盆腔炎急性发作时,CRP可升高,血沉也会增快,这两项指标可反映体内炎症反应的程度。
3.阴道分泌物检查:通过对阴道分泌物进行涂片、培养等检查,可了解是否存在病原体感染,如淋病奈瑟菌、衣原体等,有助于明确病因。
五、影像学检查
1.B超检查:B超可发现输卵管增粗、输卵管卵巢囊肿、盆腔粘连等情况,有助于判断盆腔内的病变情况,但对于一些轻度的慢性盆腔炎可能显示不典型。
2.腹腔镜检查:对于诊断困难的患者,可考虑行腹腔镜检查,不仅可以明确诊断,还可同时进行相应的治疗操作。腹腔镜下可见盆腔内炎症改变,如盆腔脏器粘连、充血等表现。
不同年龄、性别、生活方式及病史的人群在慢性盆腔炎确诊过程中需综合考虑各自特点。例如,年轻女性性生活较活跃,需更详细询问性生活史及避孕方式等;有长期不良生活方式如久坐、不注意个人卫生的人群,在病史采集中需重点强调这些因素与盆腔炎发生的关联;有既往盆腔手术史的患者,其慢性盆腔炎的诊断需结合手术史及术后恢复情况等进行全面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