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拉伤后可通过休息与制动、冰敷、加压包扎、抬高患肢、药物辅助及疼痛缓解后逐步康复锻炼来处理,不同年龄等人群在各处理环节有不同注意事项,以促进受损肌肉修复、缓解疼痛等。
一、休息与制动
1.原理:肌肉拉伤后,继续活动会加重损伤,导致炎症反应加剧,疼痛进一步加重。休息能让受损肌肉停止受力,利于修复。对于不同年龄、生活方式和病史的人群,如运动员因职业特性更需严格休息以保障肌肉彻底恢复;有慢性肌肉疾病病史者,休息可避免旧伤复发加重疼痛。
2.具体做法:立即停止引起肌肉拉伤的运动或动作,让受伤肌肉处于放松状态,避免负重等增加肌肉负担的行为。
二、冰敷
1.原理:冰敷可使局部血管收缩,减少炎性介质的释放,降低神经末梢的敏感性,从而减轻疼痛和肿胀。不同年龄人群冰敷时需注意,儿童皮肤较娇嫩,冰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每次15-20分钟;成年人可适当延长,但也不宜超过30分钟。有血液循环障碍病史者冰敷需谨慎,避免冻伤。
2.具体做法:用冰袋或毛巾包裹冰块后敷在受伤部位,每次冰敷15-20分钟,每天可进行3-4次。
三、加压包扎
1.原理:通过加压包扎可以限制肿胀的进一步发展,减少出血,对缓解疼痛有帮助。对于不同体型和受伤部位的人群,如肥胖者选择合适弹性的绷带进行包扎,确保加压效果又不影响血液循环;受伤部位在关节附近时,包扎要注意不影响关节正常活动。
2.具体做法:使用弹性绷带对受伤肌肉进行包扎,压力要适中,以能感觉到压力但不影响血液循环为宜。
四、抬高患肢
1.原理:将患肢抬高高于心脏水平,利用重力作用促进静脉回流和淋巴回流,减轻受伤部位的肿胀,进而缓解疼痛。不同年龄人群抬高患肢的姿势要舒适,儿童可能需要用合适的垫子垫高患肢;有下肢静脉疾病病史者,抬高患肢有助于改善静脉回流情况。
2.具体做法:在休息时将受伤的肢体用枕头或其他支撑物垫高,使患肢高于心脏平面。
五、药物辅助(仅说明药物名称,不涉及具体服用指导)
1.非甾体抗炎药:如布洛芬等,可通过抑制环氧化酶的活性,减少前列腺素的合成,从而发挥抗炎、镇痛作用。但不同年龄人群使用需谨慎,儿童一般不优先使用,老年人使用时需注意可能存在的胃肠道等不良反应风险。有胃溃疡病史者禁用或慎用此类药物。
2.外用药物:如双氯芬酸二乙胺乳胶剂等,局部外用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肌肉拉伤引起的疼痛。但皮肤过敏者不宜使用,使用时要注意避免接触眼睛和黏膜等部位。
六、康复锻炼(在疼痛缓解后逐步进行)
1.原理:适当的康复锻炼可以促进肌肉的修复,增强肌肉力量和柔韧性,防止肌肉萎缩和再次拉伤。不同年龄人群康复锻炼的强度和方式不同,儿童康复锻炼要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以温和的伸展等活动为主;老年人康复锻炼要缓慢渐进,避免剧烈运动。有心血管疾病病史者康复锻炼前需咨询医生,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和强度。
2.具体做法:在疼痛有所缓解后,可进行一些简单的肌肉伸展和收缩练习,如受伤肌肉的轻柔拉伸等,逐渐增加活动量和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