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子宫内膜异位症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指子宫内膜组织出现在子宫体以外部位的常见妇科疾病,发病机制有种植学说、体腔上皮化生学说、诱导学说,好发于生育年龄女性等,临床表现有疼痛、不孕、月经异常及其他症状,诊断方法包括影像学检查、血清学检查、腹腔镜检查
一、定义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一种常见的妇科疾病,指子宫内膜组织(包括腺体和间质)出现在子宫体以外的部位。
二、发病机制
目前其确切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有以下几种学说:
种植学说:经血逆流,子宫内膜碎片随经血通过输卵管逆流至盆腔,种植在盆腔脏器表面或腹膜等处,并生长、蔓延。例如,正常女性在月经期间,部分子宫内膜组织可通过输卵管进入盆腔。
体腔上皮化生学说:盆腔腹膜、卵巢表面等体腔上皮在反复受到经血、慢性炎症等刺激后,可化生为子宫内膜样组织,形成异位病灶。
诱导学说:某些因素可诱导未分化的腹膜干细胞分化为子宫内膜样细胞,从而形成异位病灶。
三、好发人群及相关因素
年龄:多见于生育年龄妇女,以25~45岁居多,青春期前少见,绝经后异位内膜病灶可逐渐萎缩退化。这与生育年龄女性卵巢功能活跃,激素水平变化相关。
性别:仅发生在女性身上,与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激素环境密切相关。
生活方式:长期精神压力过大可能影响机体的免疫功能和内分泌调节,增加发病风险;一些不良的生活习惯,如过度饮酒等也可能有一定影响,但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病史:有剖宫产史的女性,子宫内膜组织可能种植在手术切口处,引发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有盆腔手术史的女性,也存在子宫内膜组织种植到手术区域的可能;此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在发病中起到一定作用,若家族中有亲属患有子宫内膜异位症,个体发病风险可能增加。
四、临床表现
疼痛:是主要症状,多为继发性痛经,且进行性加重,疼痛部位多为下腹深部和腰骶部,可放射至会阴、肛门或大腿等部位。部分患者还可出现慢性盆腔痛,在非经期也有盆腔疼痛不适。
不孕: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不孕率较高,可达40%左右。其可能机制包括盆腔微环境改变影响精子和卵子的结合与运输、免疫功能异常导致抗子宫内膜抗体增加等。
月经异常:可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或月经淋漓不尽等。
其他症状:肠道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腹痛、腹泻或便秘,甚至有周期性便血;膀胱子宫内膜异位症可出现经期尿频、尿痛、血尿等。
五、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是常用的影像学方法,可发现卵巢子宫内膜异位囊肿(巧克力囊肿)等病灶,表现为附件区囊性肿物,壁厚、内有细密点状回声等;磁共振成像(MRI)对盆腔内异症病灶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能更清晰地显示病变范围和周围组织的关系。
血清学检查:CA125是一种肿瘤标志物,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血清CA125水平常升高,但升高幅度一般低于350U/mL,在诊断和病情监测中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特异性不高,一些其他妇科疾病如盆腔炎等也可能导致CA125升高。
腹腔镜检查:是诊断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金标准,不仅可以直接观察盆腔内病变的部位、形态等,还可以取病灶组织进行病理检查以明确诊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