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管憩室是食管壁一层或全层局限性膨出形成与食管腔相通囊袋的疾病,病因分牵引型和膨出型,不同部位憩室临床表现不同,诊断靠影像学和内镜检查,无症状者定期随访,有症状者可保守对症处理或手术治疗,手术需根据情况选择,治疗时要综合多方面因素并注意患者生活方式等。
一、病因及发病机制
牵引型憩室:多因食管周围组织的慢性炎症引起纤维组织增生和收缩牵拉食管壁所致,常见于气管分叉等部位的淋巴结结核或其他炎症,炎症愈合后瘢痕收缩牵拉食管形成憩室,好发于食管中段。
膨出型憩室:主要是由于食管内外存在压力差,食管黏膜通过肌层的薄弱点向外突出形成,多见于咽食管结合部及食管下段,咽食管结合部的膨出型憩室可能与环咽肌功能失调有关,食管下段的膨出型憩室可能与食管运动功能障碍等因素相关。
二、临床表现
咽食管憩室:早期可无症状,随着憩室增大,可在吞咽时有咕噜声,若憩室内容物反流,可引起呛咳,较大的憩室可压迫食管产生吞咽困难,部分患者可因憩室炎症、溃疡出现胸骨后疼痛等症状。
食管中段憩室:多数无症状,当憩室继发炎症时可出现胸痛、吞咽困难等,若憩室较大压迫气管可能出现咳嗽、呼吸困难等表现。
食管下段憩室:较小的憩室多无症状,较大的憩室可能出现吞咽困难、胸骨后疼痛、呕吐等,若发生憩室炎、出血、穿孔等并发症时症状会加重。
三、诊断方法
影像学检查
食管X线钡餐检查:是诊断食管憩室的重要方法,可显示憩室的位置、大小、形态等,能看到食管壁向外突出的囊袋状影,钡剂进入憩室后可显示其形态。
食管CT检查:有助于了解憩室与周围组织的关系,对于判断有无并发症如穿孔等有一定价值,可清晰显示憩室的结构以及周围组织的情况。
食管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憩室的开口、内部情况,同时能排除食管其他病变如肿瘤等,对于诊断食管憩室并鉴别诊断有重要意义,但对于牵引型憩室,内镜检查时要注意避免穿孔等风险。
四、治疗原则
无症状的食管憩室:一般无需特殊治疗,但需定期随访观察憩室的变化情况。
有症状的食管憩室
保守治疗:主要是针对憩室引起的症状进行对症处理,如存在反流症状可使用促胃肠动力药物等,但保守治疗一般仅能缓解症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憩室问题。
手术治疗:对于有明显症状且保守治疗无效的患者,可考虑手术治疗。手术方式包括憩室切除术、憩室翻转缝合术等,具体手术方式需根据憩室的部位、大小等情况来选择。对于老年患者或存在严重基础疾病不能耐受较大手术的患者,需谨慎评估手术风险后再决定是否手术。儿童患者若发生食管憩室,由于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手术需更加谨慎,优先考虑非手术的保守观察等措施,若必须手术则要充分评估对儿童生长发育的影响等因素。女性患者在手术前后要考虑其生理特点,如月经周期等对手术的影响,同时术后恢复要关注其身体和心理状态等。生活方式方面,无论是哪类患者,都应注意避免过度劳累、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免进食过硬、过烫、刺激性食物等,以减少对食管的刺激。有相关病史的患者,如曾有食管周围炎症病史等,在治疗食管憩室时要综合考虑原发病史对食管憩室治疗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