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的临床症状分为初期、极期、缓解期和恢复期。初期多为缓慢发热伴非特异性症状;极期有高热、消化系统等多系统症状及玫瑰疹、肝脾肿大等表现;缓解期体温下降、症状减轻但需防并发症;恢复期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渐消,部分可复发。儿童和老年人在各期有不同表现特点,需分别关注其恢复情况。
一、初期症状
伤寒初期通常表现为发热,多为缓慢起病,体温呈阶梯状上升,可在5-7天内升至39-40℃左右,同时可能伴有全身不适、乏力、食欲减退、咽痛与咳嗽等非特异性症状,此时症状相对隐匿,易被忽视,对于儿童来说,可能会表现为精神萎靡、吃奶量减少等;对于有基础疾病的成年人,可能会使基础疾病症状加重。
二、极期症状
1.高热:持续高热,体温可稳定在39-40℃,呈稽留热型,一般持续10-14天。此阶段发热持续时间较长,对身体各系统功能影响较大,儿童可能因高热出现惊厥等情况,老年人则可能因高热导致心脑血管负担加重。
2.消化系统症状:常有食欲不振、腹胀,多有便秘,少数患者可出现腹泻,右下腹可有轻压痛。儿童消化系统功能尚未发育完善,此阶段可能会出现更为明显的消化功能紊乱,如呕吐等;老年人因胃肠蠕动减慢,便秘情况可能更突出。
3.神经系统症状:表现为精神恍惚、表情淡漠、呆滞、反应迟钝、听力减退等,重者可出现谵妄、昏迷或脑膜刺激征(虚性脑膜炎)。儿童神经系统发育尚不成熟,神经系统症状可能表现得更为复杂,如可能出现哭闹不安等异常表现;老年人则可能因基础脑功能衰退,神经系统症状更易加重,且恢复相对较慢。
4.循环系统症状:常有相对缓脉(脉搏加快与体温升高不相符)或重脉,病情严重者可出现休克。儿童心脏功能相对较弱,循环系统症状可能影响其整体生命体征的稳定;老年人本身心血管功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减退,循环系统症状可能会加重心血管系统的负担,增加心源性休克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5.皮疹:病程7-14天,部分患者皮肤出现淡红色小斑丘疹,称为玫瑰疹,多见于胸、腹部,数量较少,一般在10个左右,分批出现,2-4天内消退。儿童皮肤较娇嫩,玫瑰疹可能对皮肤刺激相对更明显;老年人皮肤代谢缓慢,玫瑰疹的消退时间可能相对延长。
6.肝脾肿大:多数患者有脾肿大,质软或稍硬,部分患者有肝肿大,严重时可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儿童肝脏、脾脏相对较小,肿大表现可能不如成年人典型;老年人肝脏、脾脏功能有所减退,肿大时可能提示病情相对较重,且恢复过程中需更关注肝脾功能的变化。
三、缓解期症状
随着治疗进行或机体免疫力增强,体温逐渐下降,各种症状逐渐减轻,脾脏开始回缩,但此阶段仍需警惕肠出血、肠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儿童在缓解期身体恢复相对较快,但仍需密切观察;老年人恢复相对缓慢,更要注重休息和身体机能的逐步恢复。
四、恢复期症状
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食欲逐渐恢复,一般在1个月左右完全康复。但部分患者在退热后1-3周,可能因免疫力低下等原因出现复发情况。儿童在恢复期要注意加强营养,促进身体完全康复;老年人在恢复期要注意循序渐进地增加活动量,同时密切关注自身身体状况,防止复发及其他并发症的出现。